第二十七章 沉年往事
人生的路就像一座迷宫一样,在处处明又处处暗时、在遇到困难和帮助时、在奋起或绝望时,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人。但正是他们选择不同,才会有感动、坚强、凄美、堕落、可怜、美好等。也正是这么有多个事物,才谱出了一曲美好的人生,建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摘自作者正在构思的另一本小说
于新波带无恨等人走到翠晚亭停了下来,为众人一人倒了一杯茶,慢慢的喝了一口道:“无恨,你看这翠晚园怎么样。”
无恨见于新波不言事情,反到提到翠晚园。不禁奇怪的道:“翠晚园风景优美,自然与人工完美的结合到了一起,完全看不出人工藻饰过的痕迹。特别是在一片紫竹林中建造成这样,就更是难得,可以用世外桃源四字来形容。”
于新波道:“你可能不知道,十年前我初进此处时,这里可是什么都没有,能成为今天的这个样子,全是你师叔一人的功劳,我只是在旁给他干了一点体力活。”
无恨听此,才知于新波是想让自己了解师叔叶伯臣之才。又看了这翠晚园,更是对叶伯臣的才能佩服不已,看来他能成为天机第四人,却非侥幸。
自己也设计过飘雪山庄,但那是在全庄人的帮助下,并且物料还什么都不缺,而翠晚园却是在紫竹林内,什么都缺。
于新波又道:“我和你师叔之所以会被困在这里,还得从元朝末年说起,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各个有志争夺天下的霸主,都礼贤下士的搜寻人才,就连江湖势力也分为若干,成为各个势力争夺天下的工具,就此天下大乱。
而经过多年的战乱后,到最后除了几个势力外,其余的都被一一歼灭。
当时剩下的势力分别是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有定、明玉珍。而当时你师父辅佐的是朱元璋,你师叔辅佐的是陈友谅,两人立场上的不一致,导致了两人纷端的开始。
晓峰听了后,打断道:“原来是这样,那天下一统后立场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于新波摇了摇头道:“如果是这样的话,也确实如你所说,也不会有这么多的纠纷。但由于你师叔得不到陈友谅的信任,所以最后离开了陈友谅。离开后,想到你师父在朱元璋处,如果去投靠朱元璋,既能和你师父团聚,又能通过你师父而得到朱元璋重用,岂不是两全其美。你师父知道后,也是非常高兴,立即向朱元璋保举了你师叔。
可朱元璋对你师叔的投靠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他可能是陈友谅派过来的奸细,所以你师叔的计策和主张也一直未被朱元璋所听取,只是让他作了个闲职。
每在这时,你师叔就去你师父那里喝酒抱怨自己的通天才能未能得到展现,并把自己的计策和主张告诉你师父,让你师父听一下此计如何。
你师父为了帮助你师叔,就常常把你师叔比较精要的主张加上自己的观点告诉朱元璋,但又怕朱元璋知道主张是你师叔所出而不用,就谎称是自己的计策,想到时候天下一统论功封赏时再把真相说出来。
谁知,就在这时,朱元璋在请当时的一位智者出山时,这位智者却推辞不出。
朱元璋的性格属于那种越是容易得到的越是不怎么珍惜,越是难以得到的越是要得到。朱元璋见这位智者不出,于是连请五次,但还是没有达到目的。
这位智者见朱元璋仍是不放弃,于是说出自己的理由:世有叶伯臣在,己安敢出平天下之计。若出,徒增笑耳。
朱元璋听了智者的话,不由对你师叔刮目相看。在经过多方面考察后,才知是自己大错特错。不由的后悔把你师叔这样的大才空放在身边却不用。也知道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那是因为可以用韩信、张良之才;而项羽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空有范增却不能用。
朱元璋知自己之错,立时即改。竟不顾自己的身份长跪你师叔住的地方磕头致歉。你师叔哪里受过如此之待遇,立时感动的痛哭流涕,暗自认为自己终于找到懂得欣赏自己之人,一时间心胸激荡。
为了向朱元璋报答知遇之恩,当即向朱元璋提出了以攻打安丰为幌,诱陈友谅来攻应天,然后在去往应天的路上伏击陈友谅之计,朱元璋听后大喜,认为此计若成,天下一统必定不远。
但此计却是一个险计,因为若是陈友谅不直接来取应天,而是去攻打别的地方继而形成对自己的包围之势。那么,朱元璋可就进退不得了。
但你师叔认为,应天乃是朱元璋之心脏,陈友谅怎么会放过如此之大好机会不一剑致命,而慢慢蚕食呢?并提出了绝对能成功伏击陈友谅的三个理由。朱元璋当即决定依计而行。
而此事被你师傅听后,强烈向朱元璋建议不可,认为如此的兵行险招,其中若有一点差错,十几年的努力必定会前功尽弃。
但你师叔当时一则是为朱元璋真诚所感动,急于表现。二则见你师父老是阻挠,认为是你师父怕他立了大功而抢了朱元璋第一谋士的头衔,所以极力论述此计可行。
两人因此在朱元璋面前各抒己见,称述自己的主张,由于你师叔的建议实在是太诱人,而且若是灭掉陈友谅的话等于说朱元璋再无后顾之忧,扫平天下可说就是指日可待。所以,最后朱元璋还是被你师叔所说动。
一开始,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陈友谅军下吉安、打临江。几乎全部按照你师叔预定的事情在发生,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这时,陈友谅却并未给于朱元璋的心脏应天一击,而是选择了出兵攻打了洪都,对朱元璋形成包围。
这使的朱元璋满盘计划满盘皆空,万分紧急下,马上率领军队回援。万幸的是当时洪都的守将在你师父的帮助下坚守了八十五天未被攻破,终于等来了朱元璋的援军。
这才有了震惊天下的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以二十万军队险胜陈友谅六十万军队,奠定了朱元璋日后一统天下的基石。
虽说你师叔也在鄱阳湖战役中立了大功,但朱元璋对你师叔可说是痛恨之极,认为你师叔肯定是陈友谅所派之奸细。
由于陈友谅被灭,再加上你师父极力求情的原因,朱元璋暂时没有处理你师叔,只是再也没有重用过他。你师叔在心灰意冷下,退隐山林。
几年后,天下一统。论功封赏时,你师父又把你师叔请了出来作官,并把当时被朱元璋夸过的计策告诉了朱元璋是你师叔所出,希望朱元璋可以对你师叔委以重任。但朱元璋认为是你师父为了给你师叔加功,才故意说计策是你师叔所出,所以也未加理会。
而在朝堂宣读论功劵时,把这些功劳全部给了你师父。而且对你师叔在鄱阳湖的功劳也是一字未提。当你师叔听到你师父的功劳簿时,可想而知有多么的气愤,以为是你师傅把功劳占为了己有。而你师父听到自己的功劳时,就知你师叔一定会误会。
但在朝堂之上,也不好解释,就决定退朝后再做解释。而封赏后,正好朱元璋提出了要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去作王,统领各地的军权。
你师叔听此,在朱元璋话音刚落时,便越众而出的反驳说,万不可实行分封制,汉用分封,有七国之乱,晋使分封,有八王之祸,若是大明用分封的话恐怕步上后尘。大明若想长安,决不可使分封制复苏。
朱元璋听此,非常恼怒,想到竟然有人敢离间他们父子感情,一看是你师叔,又想起安丰之计来,两件事情加到一起,立马就判了你师叔秋后处决。
你师父一听此,本想求情,但被李善长拉住,当时李善长劝你师父:皇上正在恼怒之中,你现在若求情,不但无用,说不定皇上盛怒下改为斩立决就得不偿失了,不如下朝后再想对策。
你师傅一想也是,也就没有求情。但你师叔见满朝文武没有一人出来求情也罢,竟连你师父也没为他求情,你想他有多么的失落。
又想到你师傅曾跟他提过分封制之害,认为明朝若用分封害必不浅。但为何却没有在朱元璋提出之时反对,难道是明知提出反对分封会触怒朱元璋,而故意让自己而提,以借朱元璋之手杀了自己。这样,天下第一智者的称号就是你师傅的了。
就在那一刻,因为这么多的误解和错误,使你师叔认为你师父嫉妒他之才,一定要制他于死地。而对你师父的恨也就在那时而种下。”
于新波一口气说完,喝了一口茶。
无恨听后,感叹不已,没想到两人之间的一切都因误会而起。“难道这一切先生就没有向师叔解释吗?”
“解释,你师叔的性格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别人怎么说都无用。这些事不但你师傅向他解释过,我也向他解释过。可是你师叔相信眼前所看到的,不相信耳中所听。你师叔坚信的是过多的解释就是掩饰。”
无恨没想到师叔叶伯臣的性格会如此之偏激,不由说道:“那先生把师叔从牢中救出来,难道还不能说明先生没有害师叔之心。”
于新波又叹了一口气道:“要是这样也好了,可是你师父向朱元璋求了多少遍情,朱元璋也不同意放过你师叔。你师叔之所以没死,反而后来和我到了这紫竹林内,并非你师父所救,而是因为你师叔他自己之才救了自己。
当你师叔秋后问斩之消息传出之后,向朱元璋进言求情之人不知有多少,但其中大部分求情之人却是驻守在各地的王爷,但朱元璋一一驳回了他们的请求,也就是在行刑的前天,四王爷朱棣由于极其爱你师叔之才,冒着杀头之祸偷偷的把你师叔从牢中救了出来,另找一人替死。
而把你师叔救出后必须要找一个隐秘的地方把他藏起来,这才想起你师傅向朱元璋提过的先天阵图。马上去找你师父商量此事,你师父听到后,想到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就算此事败露,天下间谁有能想到朝廷要犯藏到了先天阵法里。
至于我怎么会也在这里的原因是当时朱元璋下令抓获曾经帮助过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有定、明玉珍的十五位江湖顶尖高手,我正是其中之一。
而我与李忠、伯温虽然不是共事一主,但早就相识,意气相交。我在辅佐陈友谅时也和你师叔是好朋友。你师父为了使我免受牢狱之灾,就把我和你师叔一起送了进来,并说十年后,江湖朝廷再不记的我们时,再来带我们而出。没想到····,没想到,那一面竟成永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