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肱之臣
历史证明,凡事做大事的伟人手下总是有一帮彪悍的人才,他们运筹帷幄,出谋划策。他奋勇杀敌,战无不胜。他们懂得人心,悟得人道。他们能够在风起云涌之时平地而起,他们能够在重重危机中力挽狂乱。他们犹如变形金刚一般,对一切事物无所畏惧,总在谈笑风生中将危险化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刀光剑影,才示英雄志气。
他们有个共同的称号——股肱之臣。
股肱!指的是胳膊和大腿。一个人生活生存离不开胳膊和大腿,否则人生就会黯然。同理,一个君主没有股肱之臣,要想成就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无疑于痴人说梦。纵看中华历史,试问哪个统治者单凭自己的力量登上权力的巅峰?刘邦?他有萧何为他做后勤,有张良为他出谋,有韩信为他领兵!唐太宗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李靖这些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都为他马首是瞻!
那秦始皇嬴政身边有哪些狠角色呢?
角色一:王翦父子——王翦和王贲。
欲要征服天下,必须有强大得令人生畏的武力,而武力的核心则是一颗颗璀璨将星,王氏父子向我们证明了这个真理,也演绎了上阵父子兵的神话。
六国中除了泡菜国外都亡于他父子之手,其中王翦灭赵和楚,王贲灭魏和齐,燕国则是在他们父子两人连连攻击下毁于一旦,如此战功,授予其秦朝第一功臣当之无愧。
满门忠烈将星魂,韬略在腹谋在心。
手提雄狮南北战,消灭六国天下定。
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出生于将门世家,从小与刀剑棍棒,孙子兵法打交道,一来二去深得其中要义,响应征服号召进入秦军做了个军官。他的初露锋芒在于秦王嬴政十一年,他带领秦军攻击赵国,占领了九城,之后他如同决堤的黄河水一发不可收拾,到处征战,频频取得胜利。前辈白起的战功不断浮现在他脑海中,作为秦国人,自己也不能示弱。
秦王嬴政十八年,王翦进攻赵国,一开始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兵锋直指邯郸城,眼看破城在旦夕之间,不知从哪冒出来个李牧,骁勇善战,指挥有方,带领赵军死守邯郸,给秦军造成了巨大伤害。
名将之间的交锋堪比火星撞地球。谁的战术好,谁得谋略高,谁就能取得胜利。
事实上,这场名将对决并没预想中那般精彩,面对李牧这个军事奇才,王翦在几次强攻之后改变了策略——以阴制阳,以政克军。采用反间计来铲除对手,常言道射人先射马,擒贼贼先擒王,只要干掉李牧,其他赵军就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他用大量的金钱贿赂了赵国权臣郭开,在郭开挑拨离间下,李牧死于非命,之后三个月失去支柱的赵国在王翦不断的攻击下灭亡了。
看到这里,有人就会认为王翦只不过是个耍用阴谋的小人罢了,都不敢面对面和李牧在战场上较量。这样说法是很荒谬的,战场上没有小人君子之分,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胜利者可以享受鲜花和拥抱,失败者只能走向死亡,只有用尽办法让自己胜利,让别人失败才是战场上的真理。何况孙子兵法中说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计谋铲除地方将领是常用的,最高明的手段。
之后,王翦又率领秦军在易水之西消灭了燕军主力,燕国失去大量的土地和士兵,元气大伤,燕王也只能躲到辽东,苟延残喘。
如果说攻赵之战未能体现王翦杰出的军事才能,那么灭楚之战则将其对军事才能以及处事之道展现得淋漓尽致。
伐楚之战前夕,嬴政咨询将领们灭楚要多少军队?
血气方刚的李信站起来,慷慨陈词到:‘以大王雄视天下之威望,我军战无不胜之威势,末将认为之灭楚只需二十万人。”
嬴政听得得意忘形,连连称赞李信:‘李将军有如此气势,寡人倍感欣慰啊!’
与此同时嬴政还撇着眼睛瞅了瞅坐在下面的王翦,这个在战场上呼风唤雨的老将,处于礼貌问题,于是问王翦:‘王将军?你有何意见?’
‘回禀大王?老臣以为,李将军言过诶?荆楚之地,地大物博,楚军颇有一定数量以及实力,何况我军长途跋涉,而楚军以逸待劳。若只派二十万恐怕……’王翦想说必败无疑,可又见到嬴政的尾巴已经翘到天上去了,如此说定会使起勃然大怒,于是立即改口:‘老臣认为灭楚非用六十万大军不可!’
嬴政一听,愣住了,脸部也僵硬住了,随后又哈哈大笑,摆摆手道:‘王将军老了啊!如此胆怯。看看李将军多么勇敢有自信。’随即任命李信为总指挥和蒙恬带着军队攻楚。
王翦不言,心中一片无奈:“你个毛头小子如何懂得了战争?等着吧,总有你登门求我的时候。’于是,王翦称病告老还乡了。
急流勇退也是生存之道。王翦很明白秦王为人多疑,自己说要六十万大军肯定触动了他的神经,如果李信真的用二十万大军打败楚军,则秦王必定认为自己别有用心,与其遭到怀疑还不如告老还乡,既可消除主上的怀疑,保得自己性命,也可享受下别样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啊!
果不然,李信这个嫩蒜哪里比得上项燕那样的老姜,被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回秦国,事实证明王翦在战略上有先见之明。李信,你小子还嫩着,多在战场上喝几年风吧!
秦军大败的消息传到秦国,嬴政立即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也知道了王翦理论的正确性,二话不说趁着马车亲自跑到王翦的老家邀请他老人家出山。千古一帝就是千古一帝,面对错误而不因为面孔问题极力掩饰,而是寻找其解决方法。这足够证明嬴政的伟大,足够证明他能够统一九州是有原因的。
焦急万分的嬴政风尘仆仆,火燎火急地来拜访王翦的时候,王老先生却悠哉悠哉,享受阳光的沐浴,倚靠在一个大树傍,津津有味地钓着鱼,无官一身轻啊!
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现象,作为秦国人,作为军事家,作为理想主义者,碌碌无为绝对不是他的本性,他时刻关注着前方战报,日日拭擦着伴随着自己多年的铠甲以及宝剑。因为他知道秦国需要自己——在不久的将来在楚的秦军必然遭到大败,秦王定会邀请自己出山。
果不然,嬴政不仅诚恳邀请王老先生,更是亲自登门拜访,给足了面子,这多少让王翦始料不及,受宠若惊。
夜光淡烛,风起花扬。
影长声响,定鼎千秋。
君臣之间的对话开始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对话,而是事关王翦性命,事关秦国安定的对话,与其说是对话,不如说是较量,无形的人性的较量。
嬴政开门见山,连连道歉:‘哎呀!寡人不听王将军之言,偏听偏听李信那毛头小子,结果害得我大秦损兵折将,威严扫地。如今楚军蠢蠢欲动有向西攻我大秦之势,我知道将军有病在身,但您难道忍心舍我而去?忍心让大秦基业败亡在我手中么?’随后,眼泪水在眼角打滚,有落下之势,语气之诚恳,态度之端正足够能让他获得最佳男演员的称号,放到现代奥斯卡金像奖非他莫属。
王翦何等人物,心中早已打好算盘,于是,脑袋一低,装出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十分难为地说:‘老朽年老体衰,神经错乱恐难以担当重任,希望大王另外选择将领。’
‘寡人意已决,将军莫要推辞。’嬴政坚定说道。
王翦装出一副勉为其难的样子道:‘既然如此,老朽就姑且试一试,但是,我还是坚持要六十万军队。少于这个数,我还是继续钓我的鱼吧!’
嬴政听了立即改悲为喜,笑道:‘哈哈!一切都按将军所言,不就是六十万么,小意思。’
从两个人对话中,彰显出两个聪明人的智慧。秦王相当明白,真诚待臣,才能调动臣子的积极性,于是他不仅亲自乘车屈身邀请老将,还用动人的语言表情以及面部表情来衬托,至于王翦,更是聪明,深知秦王来求自己,那定然要为自己的利益讨价还价,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当然前提是不能恼怒秦王,否者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他采用以进为退的办法,迫使秦王答应给六十万兵卒的要求。
王翦领兵要出征了,嬴政亲自送他到灞上。
‘将军远征前有何要求?’嬴政问道。
换成其他将军见君主亲自来送自己早就心花怒放了,只会喊出豪言壮语说不灭敌国誓不罢休或者说要上阵杀敌,血染疆场,马革裹尸等等,哪会提什么要求?
王翦却毫不客气道:‘微臣在外远征不知什么时候能归,所以担心家里吃不饱,穿不暖,希望大王能够多多赏赐我些田地,钱财之类的。黄金没有,白银也可以,最好能赏赐个大宅院,那微臣就感激不尽。’
嬴政一听愣住了,抛出一句:‘这个……王将军替寡人办事难道还怕没钱么?’
‘此言差矣!为大王办事,有功也不能封侯。所以请大王多分我一些天地吧!这来得实惠。’
嬴政听了哈哈大笑。
王翦率领军队到了函谷关,五次派使者面见秦王,希望他多多赏赐,这下倒是让他身边的副将看不下去了,很委婉地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光宗耀祖为先,如何能只顾钱财?王将军怎能如此贪财?作为我们表率,你让我们情何以堪啊?’
王翦狡黠一笑,安抚情绪激动的众人坐下,笑着解释其中奥妙:‘各位老弟啊!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王一向是多疑,如今把六十万军队委托给我,这可是我大秦的主力啊,他自然不放心。若是小人在旁边挑唆,或者大王中了敌军的反间计,那么李牧的悲剧就要发生在我身上。如今,我以讨要大量田地,钱财为名,反而会让大王认为我只是个贪图小利的人物,不会有更大的阴谋,就会对我放心,我们就能毫无顾忌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不会有后顾之忧。’(《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今空秦国甲士而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将士们听了恍然大悟,纷纷翘起大拇指连连称赞:‘高!实在是高!’
所谓高手,所谓知己知彼,就是因为懂得人心与人性。王翦知道秦王性格多疑,这对在外作战的将领是个巨大的威胁,于是故意表现出自己是个贪图小利的人,从而来消除秦王对自己的怀疑,善于掩饰,这是多么重要的啊!这点战国四大名将中的其他三个是望尘莫及了,白起以及李牧均不善于掩饰自己最终死于非命,廉颇则背井离乡,郁郁而终。
楚军听闻王翦来了,倾巢而出,要与王翦决死一战。
当我傻啊?拿到刀剑死拼那是莽夫的行为,我王翦不屑,要玩就玩谋略。于是,王翦下令坚决守卫营地,绝不主动出击,也不用理会外面嚣张的挑战气焰,违令者,斩杀!
果真,楚国希望速战速决,眼见秦军龟缩不动,于是采用激将法——谩骂,要求秦军出来挑战。激将法这种小儿科的手段对付气盛的土匪流氓有用,在《三国演义》里有用,在王翦面前,无效!王翦要自己手下的将领们严格遵守将领,不得擅自出战,否者兵战斩将,将战杀帅。
与此同时,王翦还下令大军吃好睡好,每天洗澡休息,为了鼓励士兵,他亲自和士兵们吃饭洗澡,不亦乐乎。
待机不动,只为致命一击。
休养生息,只为最后决战。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王翦叫来手下问士兵们如今吃饱了撑着在干嘛?将领回答他士兵们闲来无事在丢石头,比谁丢的远。
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猛虎可以下山,宝刀可以出鞘。于是王翦让军队做好战斗准备,恰好战机也出现了,原来楚军屡屡挑衅不成以为秦军怯于作战,加上自己已经疲惫不堪,于是撤军回访。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王翦自然不会错过,长剑一挥,秦军如同潮水般朝楚军涌去,可怜楚军来不及反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兵折将无数,将军项燕被杀。随后王翦挥兵追击楚军,一鼓作气攻下楚都寿春,俘虏楚王,顺手还灭了盘踞江南的百越之地,让秦国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
灭楚之战是九州历史上少有的疲敌制胜的战例,原本秦军劳师远征,楚国以逸待劳,王翦采用休战的手段应是讲双方的形势逆转过来,从而为决战做了保证。
将才,仅此而已。
王翦的儿子王贲也是员将才,将门虎子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再适合不过了,虽然司马迁没给他做列传,但我们可通过分析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微微了解此人。
大梁城是当时最坚固的都城,多少名将包括白起想要进这城,面对着高高耸立的城墙只能将口水咽回肚子里,王贲利用水攻,三个月灭魏国实现了前辈们的愿望,如此智谋确实让人佩服五体投地。灭齐则是王贲军事生涯巅峰之作,一个使者一封信再加一些钱财就让拥有千里之堤,数十万雄兵的齐王田建不战而降。他用实际行动向什么是军事斗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提出这个观点的作者真是齐国人孙武,而齐国真是用亡国史来验证了这个理论。
王贲的儿子即王翦的孙子王离也是员大将,只不过和祖父,父亲比起来则相去甚远,秦末诸侯纷争,王离带领秦军镇压起义,最终没能力挽狂澜,败于项羽之手。而项羽的爷爷项燕正是败在王翦手中,身死疆场。爷爷的仇,孙子报了,爷爷的债,孙子还了,这验证一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所以说秦始皇统一九州第一功臣非王翦父子莫属,两千年之前轰轰烈烈统一战争已然过去,主角也随着时光飞逝消失在漫漫黄沙中,当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精神奖永远被历史书写,将永远被世人铭记。
如此功劳咋能独享?王家风光一时,另外个家族也大放光彩。
角色二:蒙氏家族,具体指蒙武,蒙恬顺捎带个蒙骜。
蒙氏三代皆虎将,忠心耿耿事君王。
冲锋陷阵总在前,惊天巨功比王家。
蒙氏家族可是名副其实的三代虎将,整整三代,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点确实比王家出色。《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两个人对话,一人说王离是秦国的名将,镇压义军必然会大获全胜,另外一个人却回答说不是这样的,一个家族中第三代也是将军的话在战争中必然会遭到失败,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祖父父亲杀戮太多,这是不祥瑞的表现。(夫为将三世者必败。必败者何也?必其所杀伐多诶,其后收其不祥。今王离已三世将诶。)果然,王离被项羽所败。
显然这位老兄这是随口而说,因为这点并不适用在蒙氏家族。
蒙骜,蒙武,蒙恬三者是父子关系。蒙骜是蒙武的父亲,蒙武是蒙恬的父亲,换而言之,蒙骜是蒙恬的祖父。三代名将,举世无双。
三人中知名度最高的是蒙恬,然而蒙恬有如此知名度恐怕要得益于他的弟弟蒙毅,或者说成龙演的蒙毅。事实上,蒙毅于他的哥哥以及祖辈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他们用汗水和鲜血为大秦夺取了大片土地,立下了汗马功劳。
蒙骜,祖籍齐国,秦昭襄王时候前来投靠,四代元老,战功显赫。
随便举几个例子:
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
秦庄襄王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
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始皇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保守估计蒙骜为秦国攻下不下百余城,这是个不错的战纪,凭此,蒙骜也能进得了名将殿堂。
蒙武也是一相当犀利的骁将,最终要的战役就是跟随着王翦一起出征楚国,虽是配角,但其功劳不能小觑。
蒙武虽然厉害,相比起儿蒙恬而言有些相形见拙了。
作为秦朝第一名将(王翦王贲去死后),蒙恬自然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却非影视作品中描述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事实上,他参加的第一场战争就失败了。当时李信和蒙恬率领秦军攻打楚国,虽然取得局部胜利,最后还是被项燕这个老江湖阴了,大败而归,这样难怪,原本蒙恬本非军事专业的(他原来的专业是牢狱方面的。),后来改投的,既然是转科的,而又想成为名将,当然得付点学费,失败则是最好的学费。
从此之后,蒙恬同学奋发向上,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终于成为将才,在跟随王贲攻打齐国中颇有建树。
秦王朝建立之后,蒙恬就更加受到器重,当时六国虽灭,蛮夷还在,时不时骚扰秦帝国边疆。
所谓蛮夷指的是戎狄,匈奴这些少数民族,他们飞马射箭,弯刀闪耀,纵横在草原上,出没于边城中,蛮横无理,嗜杀成性,他们的座右铭是战斗,战斗,再战斗。为了生存,不断抢掠,当年燕国,赵国就经常受到他们的袭击。来无踪,去无影,疾如风,侵如火的特性让中原国家饱受伤害。
秦始皇为了解决忧患,派遣蒙恬带领三十万秦军讨伐蛮族。
面对着蛮兵,蒙恬采用步步为营,点点蚕食,以攻为守,稳定战果,步战协调,出奇制胜的策略不仅收复了被蛮兵占领的失地,还大大扩展了疆土。随后又发动数十万民众修理长城,将原来个诸侯国的长城连在一起,为遏制匈奴的侵略其了巨大作用。
策马战四方,杀得百万蛮人魂胆散。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这么段话: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与后世。足够证明蒙氏家族的功劳,虽然蒙恬以及其弟弟蒙毅的结局不好,但他们只是死政治斗争上,而不是战场上,所以并不损名将之名。
无论是王氏父子还是蒙氏父子,他们都属于军事型人才,已过国家兴起单靠军事人才自然行不通,必须要有卓越的政治人才,毕竟军事只是政治的延续。诚然,嬴政在政治上相当老道,不过孤掌难鸣的道理他不会不懂,他需要顶尖级的执政人才来辅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