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籍详情
加入书架
推荐票
金票
打赏
评论区
战国歌 作者: 朱育涛 字数:3978 更新时间:2012-12-14 18:57:00

《孟子》之为政

儒家圣贤,孔孟朱王。四人在仕途都异常坎坷,但是留下的思想学术巨著却如同璀璨星辰照耀着,影响着一批批人,又如同照明灯,一批又一批的人指明了方向。

是啊!生命随着时间飞逝而消失,功名利禄也如同浮云般,时有时无,不可长久拥有,只有思想,才能流芳百世。《孟子》就是一本影响中华千年的巨著。它在行政,为人,哲学上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此次我们所讨论的是《孟子》中为政的部分,也就是孟子的主张——仁义治国。孟子所提倡仁政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梁惠王》章节里,从他和魏惠王以及齐宣王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窥探个究竟。

孟子在见梁惠王的时候,梁惠王兴致勃勃地说:“老孟啊!你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能给我们大魏带来利益啊!”

孟子一听,大为惊讶,心中无限感慨:‘你爷爷如此英明,你老爹也还不错,到你了这辈却如此昏庸!江山带有才人出!简直是扯淡嘛!一代不如一代啊!’心里这样想,表面却平静如水,一本正经教育起惠王:“大王啊!你这是戕害国家之言啊!若是全国上下每人都追求好处,那国家就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了。(《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证利而国危矣。)你想啊在一个拥有万乘战车的国度里,犯上作乱杀其君主的肯定是那拥有千乘战车的贵族大臣;在一个拥有千乘战车的国家中,杀君犯上的肯定是那拥有百乘战车的贵族之家。在万乘战车的国家中就能拥有千乘,在千乘战车的国中就能占有百乘,富贵程度实在是够高了,但是处在先谈私利后讲公义的情势中,不杀君夺权独占整个国家便永远不会满足。”

随后孟子有顿了顿,抛出一句:“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意思是:讲‘仁’的人决不会遗忘其父母亲人,有‘义’的人决不会做出不忠于君主的事来。大王只要以仁义为本,就足以保国安民了,何必开口就是好处呢?

魏惠王听了傻眼了,支支吾吾一时半会不能回应,在一个利益至上,争权夺利的社会中,孟子有如此思想却是不简单。

由此得出:孟子认为作为一国之君不能老追求利益。

只不过圣贤的话,俗人听不进的,圣贤的行为,俗人也是不能理解的。

一日,孟子拜访惠王,惠王正在欣赏奇花异草,飞禽走兽,于是对孟子说:“你说以往那些品德高尚的人是不是和寡人一样享受生活啊!”

对于这个不争气的惠王,孟子只能摇摇头,尴尬地笑道:“有了高尚品德,才能体验到这种生活的乐趣,没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能体验到这种乐趣的。”(《孟子·梁惠王上》: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如同周文王那般能够与民同乐,百姓才会心甘情愿为他修楼阁,挖池塘,才能体验到其中乐趣啊!如果像夏桀一般,百姓都巴不得和他一起灭亡,纵使他有无数水榭阁台,怎能享受呢?”

与民同乐!这就是孟子的观点,只有这样的国君才能知晓百姓劳作的艰辛,才能得到百姓的爱戴。

一日,魏惠王对孟子说:“老孟啊!你看寡人即位以来尽心尽力治国,河内闹饥荒,我就转移一批难民到河东,运送一批粮食到河内,河东闹饥荒,则转移一批难民到河内,运送一批粮食到河东。看看其他国君没有人比我更尽心尽力的,为什么我的子民没多起来?邻国的子民没有少去?寡人是百思不得其解啊!先生给我解答解答!”

孟子听了心中冷冷一笑,暗思:‘恬不知耻,还真会夸自己。’随即说道:“大王啊!你比较喜欢军旅之事,那我就以打仗做个比喻吧!”

“新鲜!寡人洗耳恭听!”

孟子说道:“战斗开始了,士兵们纷纷逃跑,一些士兵跑了五十步听了下来,一些人跑了一百步才停了下来,跑了五十步的士兵就讥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懦弱,你看行吗?”

惠王立即摆摆手,连连道:“这可不行啊!同样是逃跑,跑了五十步的人有什么资格说跑了一百步的人。”

“大王知道了这层道理,也就不用指望您的百姓多于邻国百姓了。不违背农时,粮食就足够吃的;不使用太细密的网去池塘沼泽滥捕,鱼鳖等水产品也吃不完;选择时间有次序地入森林砍伐,木材就会用之不荆粮食和鱼鳖足够食用,木材没有匮乏,百姓们便是活着有东西吃,死后有棺椁葬,不再为生死担心。只要百姓们没有了生死之忧,就是您称王于天下的开始了。五亩大的庭院里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够有丝织衣服穿了。对猪狗鸡等家畜按时饲养,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百亩农田,不因其他事务而耽误了耕种节气,几口人的一个家庭也就消除了饥饿之苦。在这种情况下,再认真办好学校,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和睦兄弟的道德规范,头发花白的人就不用干那些搬运装卸之类的重体力活了。七十岁的人穿丝绸、吃蛋肉,普通百姓都解决了温饱问题,达到了这种程度还不能称王于天下,是万万不可能的。如果丰收时猪狗之类吃着人吃的粮食而不知道收藏;遇到灾年,路上已有饿死之人了还不发粮赈济;直到人死了,只会说:‘非我之过,年成太差了。’这就跟拿刀杀了人,还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有什么两样?大王若是不再怪罪收成不好,从自己身上找出真正原因,并且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到那时,周围各国的老百姓自然会蜂拥而至。”孟子侃侃而谈,数举例子,说得惠王瞠目结舌。

确实如此!百姓也都是人心肉长的,也有自己那点小算盘,小利益。如果你能满足他们的小利益,能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他们自然而然就站在你这边,生死与共。这如同孙子所说的: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

中华思想虽博大精深,百家争鸣,各门各派都有属于自己主张和观点,但在本质上却是大同小异的,他们的出发点都是百姓的利益,只不过路径不同罢了。孟子提倡的就是仁义当先,利益至后。国君实行仁义,就能得到百姓的心,百姓实现仁义,那各种不良风气都会统统一扫而光。更重要的是仁义一旦实现了,利益就自然而然会降临,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只可惜,孟子想法虽好,但在一些君主眼中是迂腐之事,因为看不到既得利益,就注定孟子的主张不会被采纳。当然,这还跟孟子强有力的措辞有关,看孟子这些话一股子强劲,用例子讽刺君王,说得他们是无言以对,这绝对伤害到他们的自尊,而且孟子有些言行举动着实高傲了些,尤其当众贬低别人的偶像(五霸,管仲,晏子等)更是让别人心中有想法。

确实,自己心中有偶像足够了,何必去诋毁他人的精神信仰,这似乎有违儒家君子之道。

思想家走到哪!思想就传播到那!宣传,推广自己的思想不仅是思想家(哲学家)的作风,更是一种责任。

孟子就是负责任的杰出人物。在魏国郁郁寡欢的他,带着满腔的热情来到齐国,宣扬自己的主张。

齐宣王恨不得一朝就让齐国鹤立鸡群,恨不得一夕取得周朝九鼎君临天下,于是向高级顾问孟子询问。

“老孟啊!你博学多才,给寡人讲讲齐桓公,晋文公的故事吧!寡人也想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啊!”齐宣王说话的同时脸上不禁露出一丝傲色。

孟子皱皱眉头,一脸不屑,摆摆手:“请恕微臣孤陋寡闻,孔子的弟子不愿提起那些称霸诸侯而轻视天子的流氓,所以那些暴力事迹,我是不知道的。至于大王你想有所作为,称王天下,那我还是有点想法的。”

怎么样!谈谈吧!

答案:仁政。

“此话何言啊?道德品质修养真可以让天下诸侯臣服?如果可以,那要修到什么程度?不会是天荒地老,乾坤扭转吧!那寡人是没有那个生命,没有那个耐性的啊!”

“简单也简单,难也难。就看你是否用心,用心是否能够持久罢了!四个字,善待百姓。只要你一如既往善待百姓,那么天下没人能够阻挡你。”

善待百姓,则是孟子一大思想主张。当然,这里所指的百姓可不止单单自己国内的百姓,而是天下的百姓。确实如此,一个欲要大作为的君主要做的天下归心,要让天下人都信服自己。

燕国内乱,齐宣王乘机举兵讨伐,仅用五十日就占领了燕国,一时间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于是,齐宣王就对孟子说:“老孟啊!你看我齐是万乘之国,他燕国也是万乘之国。结果我用五十天就占领他全境,这绝不是人力才能做到的啊!定是苍天助我啊!”言外之意:我威武吧!

威武个鸟蛋!

当然,在政治场合中,心里所想和口中所说不一定要相同,很多时候适得其反,口是心非才能保住饭碗。

于是孟子淡淡一笑:“这是燕国国君自作孽啊!使得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所以百姓们才会箪食壶浆迎接齐国军队啊!如果大王你能够善待燕国百姓,让燕国百姓安居乐业,那就能成为真正的燕地之王!假如像燕国君王一样,虐待燕国百姓的?那我认为还是早点滚蛋好!因为,百姓们会起来反抗你的。”

关于孟子的建议,齐宣王有没有采纳,我们不知道。只是齐国的军队占领燕地之后胡作非为,烧杀抢掠,最终撤出燕国。

这其中还有个插曲也是体现孟子思想的。

齐宣王占领燕国,轻而易举得到这么大一块蛋糕,其他诸侯自然眼红,于是纷纷操起家伙,誓言替天行道,谋伐齐国。

齐宣王听到风吹草动就慌张了,咨询孟大师,为之奈何?

孟子回应道:“一个拥有千里地,十万兵的大国还怕别国?太扯淡了吧!遥想当年,商汤只有七十里地,最终还是取得天下,这是为何?因为他是扛着正义的旗帜去解救受苦受难的百姓啊!百姓自然欢迎支持他。大王占领燕国,百姓都以为你是解放他们的,夹道欢迎。可是大王您的手下占领燕国之后夺人妻子,杀人父老,毁人社稷,自然要引起他们反抗,而其他诸侯原本就畏惧齐国强盛的国力,现在齐国吞并燕国之后实力更加强大了,诸侯们就认为齐国就是一个威胁(灭国杀人,还让不让人活?)自然会采取暴力措施。这正是由于大王你不实施仁政才招来的兵祸啊!为今之计大王赶快传令,返还掳掠来的人口,放弃抢劫来的珍宝,与燕国各层人士商量后选择一贤明的人当燕国君主,然后离开燕国退回来,这样还能来得及阻止别国军队的进攻。”

孟子的思想那个纵横家天下跑,国君一味追求天地,财富以及人口的年代里确实独树一帜,他所提倡的仁政在理论上确实有一定的先进性。只可惜,未经论证学术思想只是空头支票而已,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显得微不足道,这就注定孟子和其前辈一样在政治上默默无闻,无建树。

若用一个成语来表示,那生不逢时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假如,孟子出生在一个统一的大型王朝之中,他拿着仁政这套思想去游说国君,毫无疑问,他将在政治上取得伟大的成就,只可惜,这只是假设。

作者的话
朱育涛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