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姜纾
姜宛随着众人来到了莲水榭,原先家里根本没有这一处水榭,看来是家里人为了自己这一次省亲特意修筑的。
莲水榭建在十里湖的正中央,由四周的四座汉白玉长桥通达,莲水榭周围早已撒好了名贵的莲花种子,只等来年夏日开花。
现在是冬季,十里湖都已经结了厚厚的冰层,本来这个地方是不考虑来设宴的,毕竟太冷,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看,但是后来还是杭氏想到了好主意,说可以在十里湖上舞冰嬉,恰好前不久京城里来了一班会舞冰嬉的靺鞨人,冰嬉原产于北方的靺鞨族,姜宛在京城长大,一定没有见过。所以就把家宴设在了莲水榭。
姜宛漫步走上汉白玉长桥,来到了中间的莲水榭。杭氏很细心的将莲水榭的珠帘换成了薄而挡风又可以缓冲视线的白色绸缦,既可以挡风,又可以不让那些靺鞨人看到姜宛的面容。毕竟姜宛是皇帝的女人,皇帝的女人岂是这些北方的野民可以看的?
莲水榭内只摆设了一个烧火的铜炉,但是却比景仁宫内还要暖和,铜炉内烧的银炭也不多,却是暖和的很。
“这是什么银炭?怎么放置这么少却可以如此暖和?”
姜宛惊奇的问道。
姜嬴微笑着答道:“这还要感谢二哥了,是二哥打仗的时候从西北一个叛乱的青海郡王的营账里找到的。这种银炭只需要一点点就可以使平常人家的屋子暖如春天。二哥刚才就已经打发人把剩下的那些银炭送到你宫里去了。”
“二哥和三哥还有大哥每次给小妹我寄来的东西连景仁宫的库房都装不下,我还是趁着这次省亲搬了好些东西来家里,你们送的那些东西才勉强放下的。”
姜宛笑着嗔怪道。
“你打小就是这三个哥哥最疼爱你,原先在家里的时候就惯着你,现下入了宫,常年见不到你一面,他们也只能多寄些好东西给你了。”
卫氏说着又要抹眼泪,自己眼前膝下有三个儿子,可是最疼的还是姜宛这个女儿,都说女儿是母亲的小棉袄,本来已经为她谋算好了前程,让她嫁个门当户对的白衣卿相,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
没成想自家老爷心狠,硬是为了家门荣耀把女儿送进东宫,现在又入了后宫,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皇上如今这么宠爱姜宛,难保以后不会这么宠爱着别人,红颜未老恩先断,这是后宫女人们最多的下场。
看来,一定要把这自己的这三个儿子拉扯成才,让姜晔姜融将来在朝堂上有一席之地,让姜嬴成为首屈一指的富商,这样才好保女儿在后宫平安。
“母亲好好的说这个干什么,这不是又要小妹伤心吗?”
姜融急忙打住了卫氏还要说下去的话语,本来兄弟三人在昨天晚上好不容易控制好的情绪,在看见姜宛的时候就忍不住,后来终于是忍住了,笑着和小妹说话,不让小妹触景生情。可是卫氏的这番话让兄弟三人又燃起一股冲动想带小妹走,不让她在后宫那吃人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
“母亲,哥哥,咱们不说这些伤心的话了,还是尽快入席吧,要不然嫂嫂辛苦做的这些菜可就要凉了。”
姜宛也极力忍住要落泪的冲动,勉强笑着对卫氏和姜晔姜融姜嬴说道。
“小妹说的对,还是别提这些事了,今天小妹回家,大家还是尽快入席,说些高兴的事情。”
姜晔也急忙打圆场,众人终是入了席,姜宛身为皇妃坐在正中央,安国公和卫氏以及其他的妾室和姜宛庶出的弟弟妹妹们坐在左侧,姜氏三兄弟和杭氏还有表亲们坐在右侧。
十里湖上已经六七个有身穿红色缎绣旗装的靺鞨族女子头梳“两把头”,戴着红色的牡丹绢花,垂下两缕长长的红色的流苏,脚踏冰鞋,在十里湖上翻飞旋转着,很是稀奇好看。
众人一边饮酒用膳,一边欣赏着这靺鞨族的冰嬉,连连称赞。因为这宴是普通的家宴,可以随意走动,不用拘束那么多的礼节。
那些想攀龙附凤的妾室们本想在厅堂的时候好好攀攀关系,没想到被那兄弟三人演了一出“兄妹情深”,硬是没机会。这家宴可是一个好机会,所以她们总是想着找机会走到姜宛身边来。
“妾身王氏携小女姜纾参见昭妃娘娘。”
姜宛一抬眸,原来是三夫人王氏带着她的女儿姜纾过来请安了。王氏是个脑筋拎不清的主儿,但是她的女儿姜纾却是个冰雪聪明讨人喜欢的女孩。
姜纾比姜宛小两岁,今年正是该嫁人的年纪,虽然是庶出,但是多少王公贵族挤破了脑袋也想娶到姜纾,可是姜纾一概不理,谁都不知道姜纾和王氏打的什么如意算盘。
姜宛一见是姜纾来了,急忙笑着让姜纾坐在自己身旁,姜宛与姜纾很是合得来,二人姐妹情深意重,是闺中蜜友。
“纾儿长大了好多呢!我离家两年,可是要想死你了!”
“纾儿也很想姐姐,姐姐一去不返两年,纾儿甚是思念姐姐呢!”
姐妹俩还像当初一样谈天说地,姜纾已经褪去了年少的稚嫩,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娉娉婷婷的邻家少女了,虽然与姜宛还是往常般叙旧,但姜宛总觉得,这两年里,姜纾变了。
姜宛记忆中的姜纾,是那么天真活泼,性格耿直,就像楼文曦一样,什么都无所畏惧,跟她在一起很舒坦。
可是现在的姜纾,变得矜持有规矩起来,与姜宛谈话时也不像从前那般兴趣高涨了,和姜纾谈完了下来,很累很累,就像在后宫中与那些虚情假意的姐姐妹妹们说话一样累。
姜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褪去了那种放荡不羁,天真活泼的性格的?又是什么时候,让她长出了一层虚假的外衣,里面藏着一颗城府极深的心?
姜纾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定是脱不了她这个好母亲的“谆谆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