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节 发丘天官、摸金校尉
自古以来,盗墓是一种职业般的存在,从孔夫子时期礼乐崩坏,便开始流行厚葬之风,于是便有了为谋生而挖掘古墓之人。
最早的盗墓人是谁已无从得知,但是为人民公认为盗墓第一人的,却是春秋战国时的伍子胥。
伍子胥这个人我们耳熟能详的是他一夜白头的典故。另一个,就是“鞭尸三百”。
距记载,当年楚平王害其父兄,伍子胥逃到吴国得以活下来,于是为了替父兄报仇,帮助吴王攻打楚国,但当时楚平王已经不在了。
于是伍子胥掘开了楚平王之陵,将楚平王的尸体拖出来,用鞭子打了他三百多下,以泄怨恨。
这是最早有名的盗墓示例,不过伍子胥未取其财,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倒是得算作“掘墓”,而不应该是盗墓。
在之后历史的长河中,更有出类拔萃着多如牛毛,如项羽,刘去,曹操这等名人。盗墓行业自春秋时期礼乐崩坏实行厚葬之风开始,从未间断,已然成为九州古老的职业之一。
而盗墓之业最辉煌的时期,要从三分魏蜀吴开始了,当时的曹操、董卓、孙权更是盗墓猖獗的代表,因其是三国时期的顶端势力了,所以盗过的墓几乎都有史料记载。
这三人手下都有自己的盗墓“正规军”,其中又以曹操的盗墓“正规军”最为著名,并得以传后世。
曹操为充军饷,设置两个官职,“摸金校尉”和“发丘天官”。正史中并无记载,而在袁绍痛斥曹操的檄文中,则提到“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等官方盗墓贼的不耻勾当。
其中摸金校尉和发丘天官的盗墓手法几乎一致。有“鸡名灯灭不摸金”,“回身对镜尸展眉”等规矩。
“鸡名灯灭不摸金”大概意思就是,摸金校尉或发丘天官进入墓室后,要在墓室的东南角摆一支蜡烛,此规矩衍生于《易》之道。当棺椁开启后,不要直视墓主遗体,而要捏一面铜镜,回过身子用铜镜来看墓主,若墓主的眼睛在镜中是睁着的,那么立刻将棺椁封好,并退出墓室,不再取一物。若铜镜中墓主无异常,则开始取冥器,这种做法据说,铜镜可使一切妖秽现形,铜镜中墓主睁眼,则意味着他的灵魂并未离开墓室,再进行取物很可能会发生变故。
墓主往往九窍塞玉,口中为玉蝉,手持如意,身着玉衣。棺椁里可能也有其它随葬品,但摸金校尉和发丘天官盗墓,只取走一两样,一来是对死者的尊重,二来是为后世留点东西。
等东西到手后,若东南角的蜡烛熄灭了,则到手之物要尽数放回,封好棺椁并磕头道声打扰。什么都不可拿便速速退出墓室,此规矩也是避免死者灵魂仍在古墓中徘徊,而灯灭,似乎是从那时传下来的墓主鬼魂和摸金校尉,发丘天官的无字契约,百试百灵,有很多人在灯灭后不甘心将财物放回,最后都未能走出墓室,至少摸金校尉和发丘天官里没有人说自己在盗墓时灯灭了自己还带着冥器全身而退的。
最后就是,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盗墓只在晚上,鸡鸣破晓则退,不可再动一物,据说这样是为了死者的公平,盗墓本来就因盗取他人财物而有违道德,夜晚阴气重,所以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选择晚上进入陵墓,是在阴阳中尊敬死者的亡灵。
这些规定从很久以前就延续了下来,发丘天官和摸金校尉都谨守这些规定,这也是两者盗墓失手几率最少的原因之一。
而发丘天官与摸金校尉不同的,除了一些小工具和手法之外,最大的不一样就属发丘印了,发丘有发丘印,摸金有摸金符,发丘印承天启,百无禁忌。摸金符有开光等工序,可避妖邪。但在作用上,还是发丘印更胜一筹。
但是凡事物极必反,古今概莫能外。发丘印在明朝时统一被毁了,那是发丘天官一脉的灾难,暂且不提。但是还有少数发丘印存在民间,但发丘天官一脉却从此式微,究竟有没有后人已无人得知。至于摸金校尉倒还传承到了民国,现今盗墓事业严惩,摸金校尉恐怕也是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