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惊心
在缓缓消散的硝烟后面,中部千总队千总杨易眯缝着眼睛,正死死的盯着小圆山顶上的红旗,瘦黑的脸上露出几分不可思议的表情。那是一面怎样的旗帜呀!在大将军炮不停的轰击下,它没有倒;在火枪兵的攒击下,它也没有倒;在消耗了全营大半精锐老兵的多次进攻中,它依然没有倒。假以时日,这面旗帜将成为明军的噩梦。
在自己不断的进攻下,它已经摇摇欲坠。虽然自己想猫戏老鼠般的再缓一下,可是山下的旗鼓已经容不得自己再有丝毫的犹豫。
敌将正慢慢的退却,阵型严整,丝毫不逊边军的老兵。可惜人数太少,很难再对明军形成威胁了。中部千总对的刀牌手全军尽出,仗着轻便的衣甲已经兜住了剩下的敌军。在这种情况下,敌将除了拼死突围,没有别的办法——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而丢失了指挥的敌军估计只会轻微的抵抗一下,就乱纷纷的投降。就是再精锐的部队没有了指挥也只有如此了。
可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敌军非但没有突围,反而结成了坚固的园阵——所有重甲长枪向外,就像一只负隅顽抗的刺猬。
“真是冥顽不灵!”杨易从牙缝里一字一顿的挤出这句话。这下子,只有全灭了这些敌军才能继续攻上山顶了。
说时迟,那时快。第一波攻击瞬间就扑了上去。明军的大红色战袄一下子就掩盖了那些穿着暗红色步甲的山匪。热血飞溅,兵器的碰撞声和惨叫声此起彼伏,——然后,明军又瞬间撤了回来。明军死伤惨重,士气大跌。那些负隅顽抗的山匪死伤却不多。杨易知道,这正是重甲、长枪和园阵的防御优势。
“去禀报将军:速派虎蹲炮上来。”杨易果断吩咐道。对付这种园阵,敌人又是拼死防守,想少死人的办法只有三种:集中火枪轰击;火炮轰击;破甲重箭攒射。如果对方是穿双层甲,火枪轰击的效果并不一定明显;而用破甲重箭攒射,也许东虏行,而明军弓软箭轻,只能对付一些无甲的乱民。所以,最佳的选择只有火炮了。而且,敌军已经被包围,想突围都要重新列阵,鱼儿已经入网,杨易并不担心战场会有变化,只是略微担心死伤太多精锐的士卒。
可是片刻之后,传令兵上来急报,主将虎大威命令不用等待虎蹲炮上前,直接进攻,限时攻上小圆山。山下也不停传来越练越急促的天鹅声。杨易面色一黯,咬牙大声下令道:“火枪队上来集中,击发一次,所有兵卒,趁着硝烟冲阵!先破阵者,赏银百两,升三级!”
虽然损失会很惨重,但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三倍的兵力,就是硬填,也能把园阵给填平了。
听到赏格,明军士气大振。火枪队迅速跑到阵前。所有的士卒,连那些火兵、辅兵都兴奋得重新列阵。这下,包围圈已经不是单薄的一层,而是厚实的四、五匝。
“终于要结束了……”
也许并不止一个人这样想。杨易如释重负。就准备火枪手排好队形,然后一声令下。
“砰————”火枪集射声!因为声音太大,太一致,仿佛是半空响了一声霹雳似的。杨易一时甚至反应不过来。“还没有列好队,小崽子们就那么急着抢功了?”可就是这么短暂的一刻,他猛然意识到,根本不是明军的火枪,而是——山匪的火枪响了!因为,硝烟是从山顶升起的。包围圈靠近山顶的一侧,顿时塌了一块。许多明军都是带着不可思议的表情站立着,或是缓缓倒下。打击太突然,甚至都没有心思惨叫。
“砰————”巨大的声响再起,犹如一柄巨槌,直接锤击在明军的心头。
怎么会这样?杨易一时头脑混乱。以虎大威的谨慎小心,不会不遍洒斥候,占领附近的制高点。又怎么会让山匪打了个措手不及?
“砰——”巨响声再起,包围圈又塌陷了一块。顶上的包围圈都是不着甲的刀牌手,在火枪的轰击下脆弱不堪。此时腹背受敌,更是乱成一团。
没错,虎大威一定已经遍洒了斥候,可是附近最高的制高点就是这还没有攻下的小圆山!这一片连绵的山地里,在没有攻下制高点的情况下,山高林密,就根本无法监视哪怕是方圆一百米的动静。而在这片大山之间,密林之中,又到底有多少条路径?在没有攻下制高点的时候,根本就说不清!就算投入全军的夜不收,也根本做不到!
全军究竟有多少夜不收?大明军制:每营,夜不收五十名……没错,全营三千多人,正规的斥候也就不过只有区区五十名!这点人在平原上、戈壁上也许够了,可是在这山里……想到这儿,杨易不由得苦笑了。这该死的大明军制,纵使主将虎大威把全营的夜不收全部洒在小圆山上,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侧翼不要用到吗?后路不需要警戒吗?哪里都需要的结果就是处处不够用,怪不得明军在山中剿匪屡战屡败了。这茫茫大山,刚进来的时候没感觉有多大,现在却感觉像大海一样深广。区区一营明军,就好比一叶扁舟,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砰——”,几乎是接连不断的声响,这中间竟然没有多少时间停顿。对手到底有多少火枪,这个问题已经不再重要了。因为,包围圈靠近山顶的一侧,已经崩溃了。
被红衫军反复的轰击,再加上从胜利在望突然变得岌岌可危,这让接近山顶的只着轻甲的明军几乎士气崩溃。此时山顶上猛然传来越来越大的呐喊声,硝烟中浮现出无数红衫军的身影,呐喊着冲了上来,攻守之势顿时逆转。原本在包围圈内的重甲枪兵也随着一声声高亢的命令开始变阵:园阵收缩变幻,形成一个向下攻击的箭头。
明军见状开始三三两两从山顶上逃窜,有些逃的慢的士卒被从后面杀死,有些则干脆滚下山去。包围圈中间再无阻隔。很快,两部分红衫军就汇合到了一起。
杨易脸色铁青,前面的形势让他一时惊慌失措。片刻后,他终于发现,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稳定住防线,徐徐后退,否则一旦阵形散乱了,那可就是一边倒的屠杀。想到这里,他一边急着把所有的亲兵投入战场,重整阵形,截杀后退的逃兵;一边急令身边的传令兵下山求援。虽然天气并不热,但却满头是汗,现在的每一秒钟,都关系着中部千总队的生死存亡。
而与此同时,在山顶上,李桢正望着明军还在缓缓后撤的横队,不由得暗叫侥幸。动用了一切可用的办法,终于在的姜涛的预备队被包围的前一刻终于赶到了。当时的形势,明军士气正盛,自己带来的,又只是全部的百多名火枪兵和数十健卒,仓促解围必然死伤惨重,得不偿失,当时只有赶紧重新组织剩下无人领位,人心惶惶的士卒。等看到下面姜涛的队伍组成园阵,他才暂时放下心来。
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段组织园阵,唯一的结果就是拖延时间,同归于尽。既然下面的士卒有必死之心,当然可以拖延明军的进攻,打击进攻者的士气。而自己这边,也终于有时间可以从容组织,寻找最合适出击的时机。
终于,在看到明军第一次攻击失败,全军压上,还没有开始第二次攻击的时候,李桢下令出击。出击由火枪兵的抢先攻击拉开序幕,在一个狭小的正面上,四组火枪兵依次轰击后,然后扔掉火枪,取出长枪。和在后面等待已久的长枪兵、辎重兵一起穿过硝烟,冲了下去。小小的山顶上,一下子就投入了数百名士卒,后面的还在源源不断的跟上。这一次,李桢似乎要把所有山后的士卒一下子全部投入战场。
“首领,底下地形狭小,明军又退而不溃,一下子投入全力似乎不妥呀。”
刘天正一脸的焦急。底下现在还没有分出胜负,而明军的兵力还没有全部投入战场。作为一个参加过多次防御作战的将领,自然有些忧心忡忡。
李桢沉默了半响,目不转睛的俯瞰着山下。他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非常好:俯视整个战场,下面的一团团、一丛丛的士卒都看的清清楚楚。在这个位置上,他可以轻易的看到,哪个方向的队伍还在突破,哪个方向上又兵力不足。所以他现在可以从容的把兵力投入到最合适突破的地段——这正是制高点重要的战略意义。
“虎大威过分的谨慎,给了我们最好的机会。这里投入的力量越大,进攻的越坚决,我们的胜利就越彻底!”李桢脚踏在一块突起的石头上,终于斩钉截铁的回答。
从各个方面得到的信息,都印证了虎大威的用兵特点就是谨慎小心。这个特点当然很好,很不容易受到太大的损失,但是,反过来说,也不会获得太大的战果。
就像这次的围剿,作为明军进攻的矛头,他居然在这群山里耽误了三天之久。也许在这个时代的将领看来,三天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受到过现代的军事训练的李桢来说,有时候决定胜负也就是一个小时的事情。
也因此,红衫军最重要的训练就是高速机动。越野长跑、急行军、强行军简直就是日常科目。这些痛苦的训练现在就要获得回报了。
“刚才的枪声就是信号。”李桢回头淡淡的说:“现在四面的红衫军都在攻击小圆山周围的的山头。我猜,以虎大威的性格,只有仓皇遁走。”
“原来首领早有安排!”刘天正不自觉的接口,带着心悦诚服的感觉。
在高耸的小圆山顶上,可以看到山脚下的明军中军正在乱糟糟的整队,像是要上来支援山腰山上苦战的明军战线。可是,左侧的一个山头忽然被红衫军攻占了。接着,又是另一个山头。
“后队来的好快!”刘天正惊讶道。
“没什么奇怪的。我军乘胜追击,各个山头兵力都占优势。”李桢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看来这次的指挥还是很成功的。外表的淡定更是让周围的将领感觉莫测高深。
俘虏都打散了分在各队,就是冲锋也不碍事。更何况周围都是虎视眈眈的队友,前面是人数相差悬殊的明军。这种稳赢的顺风仗又对于保命至关重要,就连俘虏都会表现出全部的勇气。不过,等他们拿了投名状,要想再回头可就难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山头被来援的红衫军攻克,山下的明军开始骚动了。小圆山顶山,李桢见状更是下达了全面出击的命令,就连辎重兵都一个不剩的投入了战斗。
山下明军的骚动没有持续多久。很快,明军就改变了队形,后队迅速变为前队,也不管辎重和周围分散的小股明军,一无反顾向山区外面突围。虎大威这份说走就走的决断,倒是让李桢有点佩服。要知道不像李桢能有统观全局的视野,对方应该是仅凭直觉就迅速做出这样的决断,换个人随便也要试试看收拢周围的部队。这样一耽误,红衫军的包围圈就能很完美的布置完成。不过这样的结果也不是不可接受,要知道困兽犹斗,现在给对手一个出路,令双方的损失都可以承受。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李桢甚至更喜欢这样的结局。
在山下明军主力突围的同时,山腰上明军的抵抗终于崩溃了。漫山遍野都是向后逃散,想不顾一切追上大部队的明军,旗帜、盔甲扔了一地。很明显,看不到希望的抵抗是毫无意义,被同伴抛弃更是令还在抵抗的士卒士气全无。现在,就连督战队都无法再遏制明军的逃散了。
“快去吩咐各个山顶的兄弟,不要再费力堵住明军去路,只要大声呐喊,然后从背后追击就行了。”这是李桢的最后一个命令。从山上看,现在明军的主力居然还有一千多战兵,再加上夫子、壮丁,人数依然可观。如果硬要歼灭,红衫军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能够留下山腰的明军,和运不走的重型辎重,李桢感觉这场战斗的收获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