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蛰伏
崇祯十三年,正月初五日。小雪初晴。
团山城,每天都在改变着它的样子。到了今天,随着简陋的木栅全部立起,城郭的轮廓已经依稀可辨。
随着西峡口巡司城被明军重新占领的消息在这几日越发的清晰,即使是最有怨气的红衫军士卒,现在也明白躲过了一场危机。拼命团山城,不仅仅是为了改善居住,更重要的还是为了防御可能到来的袭击。不过由于移营消息的隐蔽,到现在,此地还无人打扰。那么很明显,对于这处深入山区的营地,还无人关注。
可是近四千人的消耗却是依然一个极大的问题。辎重营的粮草,只够全军吃三个多月的,即使天天派出大批人手四处打猎,粮食仍在一天天的减少。韩大虎早就嚷嚷着要去抢掠山下的富户,或者是袭击一把花园头巡司。巡司府里银子不多,不过军粮、武器倒是多少有一点。可是李桢却并不同意。
团山城的内郭,在已经平整出来的山顶的帅帐里,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继续。
“首领,花园头巡司防守懈怠的紧,此时过去袭击,正是大好的时机!”韩大虎又在极力鼓动红衫军去山下劫掠。
“花园头巡司离西峡口只有二十里,离团山城到有五十里。要是西峡口明军未退,大队人马出动,就算能打下来,也抢不了几粒粮食回家。”刘天正大声反驳道。一路走过来,他对这些地方的远近虚实比韩大虎要有概念的多。
“哼!若是不去抢花园头就罢了。山下十五里有几处富户的庄院,虽然寨子修的结实,但是人少,抵不住俺们的大军!要是去那里抢掠一下,也不怕明军夹击。总好过大伙儿坐吃山空。”韩大虎满脸通红,也毫不示弱的顶了回去。
顿时,下面好几处也传来小声的争论。帅帐里立刻显得人声嘈杂,议论纷纷。
“都别吵了!”坐在上首的李桢猛地拍了一下眼前的几案,大喝一声,先止住两人的争吵,看到资格最老的两个人都闭嘴了,大帐里也顿时安静下来。
“大虎,我晓得你的想法。”看着情绪激动的韩大虎,李桢压下火气,耐心的解释道:“但是,我军的粮草暂时还够使用。这团山工事未完,我军初来乍到,怎能轻动?大伙儿都知道要不是我们一向小心,才能侥幸躲过一劫。现在就更应该搞清楚周边的形势,否则怎能开始下一步的行动?”的确,若不是李桢坚持移营,现在还不知道有多凶险。
看到下面大多数人都在轻轻点头,李桢又道:“在团山城没有草创完成之前,我军还是以侦查为主。你们也看过团山城,从城下看,毫不起眼。根本没有人能相信它能隐藏如此多的兵力。这也就是我的目的,隐藏好我们的实力,出击的时候才能保证一击毙命。”
“将军,俺原来在山里时,知道这豫西是悍匪一斗谷、瓦罐子的天下。从这里一直到卢氏,数百里的山林,上百个山寨,都认这两人的旗号。可是——”做过山里逃户的姜涛一脸肃然,侃侃而谈。
“可是什么?”李桢听的入神,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可是将军在西峡口的时候,连拔十六座山寨,再加上团山这一座。总共十七座山寨,近千丁壮逃户被将军吞并,也从没有上贡这两人,显然将军是不把这两个蟊贼放在眼里的。”说道这里,连姜涛都轻笑了一声。
“嗯!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李桢抬手让姜涛坐回去,沉声道:“你的意思是说,其实我们早就和一斗谷、瓦罐子是不共戴天的敌人了。先不说这十七个寨子被吞并的丁壮,单单是我们从来不理会他们,在群匪看来就是公然挑衅了。是不是这个道理?”说这话的时候,李桢不禁想到,过去经常听说一句话: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初在西峡口毫不客气的砍了人家无数小弟,这个仇恐怕是结大了。要是自己再把这茬忘了,再去四处抢掠,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不错!”姜涛点头道:“江湖有江湖的规矩,这样公然的挑衅,这二匪迟早怀恨在心。原来在西峡口的时候为何迟迟不来报复?俺体会,一来我们公然占据坚固的城池,虽然简陋了点,但是依然让他们有所顾忌;二来这二贼定是想到了官军迟早要收复巡司城,未必没有怀着借刀杀人的心思。”
“所以——”李桢微笑着打断他道:“我们现在已经有两个敌人就不用说了,再去周边招惹出一帮对手,殊为不智。”说到这里,李桢扫了韩大虎一眼。原来嚷嚷着要出去抢掠的他,听到此处已是一脸的尴尬。
“对这两个蟊贼,鸿渐你知道多少?”李桢坚持用这个蔑称,还表现出一脸不在意的样子。实际上是给在座的众人预先打气。
果然,稍微沉思了一下,姜涛一拱手道:“回将军话。这两贼各有一万人马,分散在山林深处的各个寨子,另外还可以裹挟丁壮,聚集同盟,想必四、五万人的实力是有的。”
姜涛刚说完,帐子里传出一片倒抽凉气的声音。
“慌什么?从团山这里,到伏牛山,可摆开四万人的战场?要是真的来四万人,吃也把他们自己吃垮了。这些乌合之众,在西峡口我们横扫那些寨子的时候,又不是没看到过。”李桢淡淡的说道。完全是一副毫不在意的口吻,帐子里刚才有些紧张的气氛顿时一扫而空。
按照原本的历史,一斗谷、瓦罐子正是在崇祯十三年各自带领一万人的部下投靠了挺进河南的闯王李自成。随后就湮没在历史中,再也没有翻起什么浪花来。可是,对于现在的李桢和红衫军来说,这两个山匪却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
按照原本的历史,一斗谷、瓦罐子正是在崇祯十三年各自带领一万人的部下投靠了挺进河南的闯王李自成。随后就湮没在历史中,再也没有翻起什么浪花来。可是,对于现在的李桢和红衫军来说,这两个山匪却是不折不扣的庞然大物。
“对于山下的富户。”李桢看了一眼摩拳擦掌的韩大虎,淡然道:“现在还不到劫掠的时候,可以用团山寨逃户的名目去和他们交易些粮草。打探清楚情况,再做打算。”两面作战,对于红衫军来说,可是一个噩耗。李桢打算在闯王进入河南的时候,四处人心惶惶的时候,再趁乱四处抢掠,这样就毫不起眼了。
一天后,团山城内郭完全建好。李桢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住的地方从山城上的木屋,搬到城下的外郭去。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在没有完全建成山城前,李桢必须时刻显示出自己和士卒同甘共苦。人不患寡患不均,正月还在忙碌的士卒,要是看见首领先住进了有墙壁和屋顶的房子,心中难免有怨言。而山顶的大屋,暂时安置军中的老弱,伤患。又让底下的士卒心悦诚服。
新建成的大屋,比帐篷好的地方在于每个房间的地板上都会铺上木板,对于一直睡帐篷的老弱、伤患来说,有这样的木板地睡觉已经很不错了。而且长屋下面还用木头垫高隔空,如此睡觉不仅防潮而且不接地气。
李桢亲自安顿好住在大屋里的士卒。安放了火炉的大屋内可算是温暖如春了。这种关心下属的表现,令所有的统领和士卒都十分感动。
李桢住在山腰的另一个目的,则是监督军械所和火药工坊早日建成。
军械所就是原来的铁匠屋。两个老铁匠早就离开了,但是留下了全套的铁匠工具。现在的制作军械的几个铁匠是从流民中找到的,手艺也相当不错。由于山腰有原来团山寨围住的山泉,因此用水也不成问题。还没有完全建好的军械所,已经传来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头盔已经造好了一百多顶,但是由于过于耗费工时,现在以制作刺刀为主。李桢凭着前世的记忆,画出九五式三棱刺刀的模样,准备用来装备所有的火枪兵。火枪兵都是训练过拼刺的,装上刺刀,近战的战斗力能提高几个档次。
而火药工坊则是专门制作和改进火药的地方。李桢把自己知道的火药配方交给那里的工匠实验。现有的火药也改进了其中的成分,以图增加它的威力。李桢自己就住在离火药工坊近在咫尺的地方,也进一步确保了工坊的安全。
好吧,对于懂的不少但是能做的有限的李桢而言,这是最大规模的种田了。欠缺的是,这里不能上网,不能疯狂的下载军事资料,也没有家人和朋友的关心。
算了,每当想到这里,李桢就对自己暗暗说道,怎么说,自己来到明末这半年,靠着自己的努力和运气,发展到能拥有数千忠诚属下的地步,这对当时很多身无长物的流民来讲,绝对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成就。
——————————————————————————————
就在正月前后,闯王的队伍也从房县、均县旁的大山进入了河南的地界。
自从烧了棣花镇,闯王的纵火大军又烧了五个附近不肯供应粮草的镇子。正月隆冬的天气,瞬时就让分布在田野里的村镇面临饿死或是冻死的选择。经过一番思考后,大多数人都会发现,饿死和冻死相比毕竟还是要花更长的时间的。于是,周围的村镇纷纷献出粮草,供应闯王的大军。实在没有粮草的,就干脆变成了闯王大军的一员。这支游荡在陕东到豫西南的队伍,就这样急剧膨胀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