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籍详情
加入书架
推荐票
金票
打赏
评论区
帝过皇昏 作者: 长雷 字数:3606 更新时间:2011-07-21 13:43:00

傻是一种悲哀(2)

无缘无故的想拿掉太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司马遹是先帝的皇长孙,当今皇帝的长子,正式册立的储君,天下皆知,贾皇后虽然派人教太子不学好,但太子生性随和,除了爱胡闹,荒唐一点,尚未做出其它更出格的事,走正规渠道根本动摇不了他的地位。象对付杨峻和司马亮一样给太子来阴的?恐怕也不行,说太子谋反没人信,他不交通大臣,不培植亲信,万里江山总有一天是他的,何必急在这一时?何况很多人都知道就连惠帝的皇位都是他老爹看在乖孙子的面子上勉强给他坐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玩了多年心眼儿的贾皇后终于遇到了一道让她头疼的难题。她不想也不敢等待太长时间,每一次日出日落对于太子来说是又长大了一点成熟了一点,对于惠帝来说则是又衰老了一点往棺材跟前多爬了一点。虽然暂时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但贾皇后这个丑娘们做事有股子韧劲儿,不达目的决不罢手,不吃饭不睡觉,绞尽脑汁想办法陷害太子,手下那些马屁精也一起出谋划策,众人拾柴火焰高,逐渐,一个阴毒的计谋还是在贾南风脑海里萌生出来。

有一天贾皇后派人把太子传到宫里来,这很正常,因为太子经常要去晋见父皇,来回的次数太多了,所以他毫无防备的就去了。太子到了以后,惠帝和贾皇后都没露面,倒是有个宫女端出三升酒和一盘枣说这是皇上赐给太子的,司马遹谢恩以后开始喝酒吃枣,他一向酒量不大,勉强把三升酒喝了一半就再喝不下去,给他端酒的宫女这时恶声恶气的在旁边说君父赐给你的酒,你敢不喝完?太子白了宫女一眼:瞧你丫那张糟脸!发了句牢骚,太子无奈的一捏鼻子把剩下的酒全倒进肚子里。这么多酒喝下去,太子就醉了,和他爹爹一样摇头晃脑的傻笑,另一个宫女拿着笔墨纸砚和一篇文字出来说皇上命太子把这篇文字照抄一遍。太子拿起笔也不看纸上的内容,依葫芦画瓢抄了一遍,抄完之后便被人送回太子府。

灾祸就这样落在司马遹头上。

这篇带着谋反意味的小文章是贾南风派人精心书写用来陷害太子的。说到书写这篇小文的人那可是大大有名,潘安,没错,就是九州古代的超级帅哥。潘帅哥不但人长的精神,还是当时有名的才子,贾皇后向来好色,看着潘帅哥很顺眼,于是就把这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他。潘帅哥接到任务后很为难,一方面他不敢得罪皇后,另一方面他也不敢诬陷太子,为了逃避责任,潘帅哥就故意写出了上面这段粗陋的反文,即便将来事发,谁也不会想到这样狗屁不通的文章是出自潘才子之手。

贾皇后拿到这张太子抄写的反文后先把它扔给惠帝看,看看你的好儿子写了些什么。因为反书是太子酒后抄写的,字迹潦草,龙飞凤舞,惠帝仔细看了半天冒出一句话:太子的字写的好象是退步了。贾南风看着惠帝痴呆的样子恨不得一脚踢死他,耐住性子给他解释了反文的意思,要求惠帝废黜太子。惠帝对于别的词能不能理解有待探讨,但对于废黜这两个字他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他老爹当年数次想这么对待他,他知道废黜的含义。惠帝不愿意废黜儿子,又怕老婆怕的要死,只好利用自身傻的优势,把这件事推到大臣们身上。

第二天,朝中的大臣都看到了太子手抄的那篇文字,内容如下:陛下宜自了,不自了,吾当入了之。中宫又宜速自了,不自了,吾当手了之。并谢妃共约克期而两发,勿疑犹豫,致后患。茹毛饮血于三辰之下,皇天许当扫除患害,立道文为王,蒋为内主。愿成,当三牲祠北君,大赦天下。要疏如律令。

字迹虽然潦草,但是大臣们能看的出确实是太子的笔迹,虽然他们都不相信太子会写这样的东西,无奈证据确凿,贾南风很得意,她奏请惠帝废黜太子。这时候大臣张华站出来替太子说话,他说反文的字迹潦草而且语句前后颠倒,太子的水平不会低到这种程度,这里面肯定有猫腻。别的大臣本来就有回护太子的意思,听了张华的话以后纷纷表示赞同,贾南风一口咬死是太子生了反心,大臣们却极力替太子辩护,双方一直争执到晚上都没得出结果,只好散朝。临走的时候众臣心里都上了火,暗道明天绝不能跟这黑婆娘善罢甘休。贾南风觉得这件事再拖下去也没个了结的时候,于是当夜就逼迫惠帝下了废太子的诏书,第二天一大早派人到东宫宣旨。

太子对这件事心里很清楚,他知道是二娘在陷害,太子没有跟任何人解释,他明白二娘费了这么大劲对付自己肯定是志在必得,父亲傻成那个样子,朝政又抓在贾后手里,即便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自己是冤枉的又能怎样?所以他安静的在太子府等候处分,接到诏书后太子步行走出承华门,坐上一辆牛车然后去了冷宫金墉城。那些准备力保太子的大臣正打算上朝跟贾后猛打嘴官司,不想却收到了太子已被废黜的消息,众人不由大失所望。

贾南风整人一向要把人整死,就连太子也不例外。太子被打进冷宫一个月以后,贾皇后找了个太子身边的宦官去假自首,揭发太子想造反。太子被这么一个“大义凛然”的属下出卖后,居住地从金墉城迁到许昌,远离了京城,太子完全就变成一块案板上的肉,贾南风想怎么切就怎么切,想切几刀切几刀。

朝中大臣对于太子无辜被废这件事大为愤怒,纷纷反抗,不过他们的反抗也仅仅局限于口头抗议,起不到一点作用,倒是一些小人物在此时显示出了忠诚和勇敢。左卫督司马雅,常从督许超,殿中中郎士猗这几个人都担任过太子的侍从,他们自从太子事发以后就一直在想办法解救他,无奈职位太低,能量太小,根本挽回不了局面。等到太子被送往许昌之后,他们意识到太子已经很危险了,再不想出什么有效的办法小主子就得归位,自己没能力,就找个有能力的人带领大家挽救太子,这帮小人物谁也搬不动,急的痔疮都要犯的时候常从督许超说有个人能帮我们,赵王司马伦。众人一听都他的话都惊讶不已以为许仁兄是吃错了药。

许超当然不是吃错了药,他说司马伦能帮太子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司马伦也是晋惠帝叔祖辈的人物,时任右军将军,他一直跟贾皇后走的比较近,所以两次宫廷暴力冲突都没牵连到他。许超有个叫孙秀的朋友在司马伦手下担任智囊,很受重用,许超的职位低,很难直接见到司马伦,于是他就先找了孙秀。在孙秀这样的聪明人面前,任何废话都是多余的,所以许超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太子被废,皇帝没了继承人,肯定很快就会引起大乱,大家都知道你们赵王跟皇后一向黏黏糊糊,有人要是起事,非拿赵王先开刀,老孙,你是明白人,回去劝劝你们赵王,能先动动就先动动,免得给人留把柄。许超这些话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但道理清楚而且分寸拿捏的恰倒好处。

孙秀一听许超的话就知道他想煽动赵王出来当大头,不过他还是原原本本的汇报给了司马伦。司马伦和惠帝一样颇有上古之风,听了孙秀的转述以后细想想也确实在理,为了自己的声名地位,也顾不上跟贾南风关系近不近,准备马上就动动,他老人家以如此残次的智商在强人林立风云变幻的西晋政坛混了这么多年尚且不死真算的上是一桩奇事。幸好司马伦没白养着孙秀,孙秀一看老王爷不分青红皂白就要动粗的赶紧拦住他说且不说咱们轻举妄动能不能扳倒贾皇后,就算扳倒他迎回太子,以太子的性格肯定不会再轻易被人掌控,咱们费了半天力气也讨不了一点好处,最好是让贾皇后先弄死太子,王爷你再借机而起,不但师出有名,还能掌握朝政,一举两得。

我让贾皇后弄死太子她就弄死?黑娘们好象没这么听话。司马伦说。

孙秀奸笑一声,由不得她不听。

几天以后,一条关于有人准备废黜皇后复立太子的传闻就飘到贾南风耳朵里。这条传闻不论是真是假都让贾南风坐卧不安,她原本已经安排人到许昌去找机会对太子下手,最好是制造出个太子意外或者因病死亡的假象,但此刻传闻既出,贾南风再容不得太子多活一天,马上命令老相好太医程据用巴豆和杏仁配制一种毒药,(中医实在是博大精深,杏仁既能做露露又能做毒药)然后派宦官孙虑带药到许昌去毒杀太子。

司马遹是个聪明人,自从被贾皇后贬到许昌之后他就感觉气氛不对头,身边都是贾皇后的人,个个对自己不怀好意,司马遹知道贾南风的手段,为防止意外,他事事小心,坚决不吃其他人拿来的食物,自己动手炒菜作饭。在这种情况下,孙虑的任务自然不好完成,不管他怎么哄骗甚至逼迫,太子始终不肯吃他拿来的药,被逼的急了干脆躲到厕所里。太子急,孙虑也急,完不成任务,本来拿给太子吃的毒药肯定要归自己享用。孙虑一咬牙,操起一根捣药用的药杵悄悄跟在太子后面,在厕所里把太子锥死。

太子的死讯传到京城后又掀起了轩然大波。但人死都死了,不管要怎么闹,最起码也得先让死者入土为安。按照规定,太子犯罪被贬为庶人,那么他的丧葬规格也就应该降低为平民标准,贾南风这时候又和当初铲除了司马亮以后一样装好人,上请惠帝按王礼发送太子,最后,太子以他从前的封号广陵王被埋在了许昌。

没有人能知道晋惠帝此刻的心情。白发人送黑发人在国人眼中无疑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惠帝内心深处也许会感到些许痛楚,他依稀记得二十年前自己拜见父亲时看见的那个可爱小孩儿,他还笑着拉着小孩儿的手逗他玩。这是你的儿子,你把他认回去吧,惠帝还记得父亲这句话。

谁都没有看到,或许一滴浑浊的眼泪正从晋惠帝眼角滴落。

作为一个皇帝,无力保护已经被立为储君的儿子,悲哀。

司马遹在黄泉路上不会孤单,因为很快将有数十万人紧随他奔走在这条路上。

作者的话
长雷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