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登基
司马衷在太子位置上有惊无险的混了二十来年,他没心事,吃的饱睡的香,身体养的格外扎实,晋武帝要操心的事儿太多,不能跟他比,一天比一天衰老,终于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刻。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
他纵马驰骋半生,把所有与自己为敌的人统统打败,统一了九州,但当死亡临近的时候,晋武帝才发现自己是如此的脆弱,随时等待抢救他的御医和满屋子的药味儿让他感到恐惧和悲哀。他努力想睁大疲惫的双眼多看看繁华的世间,太子司马衷自从晋武帝卧床以后天天都要来探望父皇,他脑袋不开窍但很尊敬父亲,他心里清楚病榻上这个奄奄一息的老人是真正善待自己的。晋武帝也在一直看着儿子,如果说他还有什么放不下的,那绝对就是眼前的这个傻儿子。他突然有些后悔,直到此刻他才觉得不该把治理天下的重任交给司马衷,一个痴人登上帝位,无疑就象一个幼儿怀抱着黄金坐在闹市里,终会招来野心勃勃的人。但此时后悔还来得及吗?自己已经是有天没日,说不定今天睡去明天就不会再醒来,这个时候去更换太子肯定会引起大乱。晋武帝只能艰难的一字一句把该交代太子的话全都说给他听,无论以后太子是否能做到,作为一个皇帝和一个父亲,他已经尽力了。
公元290年四月,晋武帝驾崩,享年五十五岁。
作为晋武帝的合法继承人,司马衷自然而然的即皇帝位,史称晋惠帝。这个时候大局已定,再也没有什么人敢说太子傻,太子做不好皇帝。做好做不好是一回事,做的上做不上又是另外一回事。皇帝和太子虽然看上去只有一步之遥,其实中间有着天壤之别,司马衷当太子的时候可以傻乎乎的不修边幅任事不管,但当了皇帝以后就不同了,他得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当然司马衷本人是想不了这么多的,全是他的贾皇后替他操的心。贾南风早就知道自己的傻老公即便做了皇帝也只是摆摆样子给大家看,起不到什么实际作用,于是她就叮嘱惠帝在大臣面前一定要庄重,不能乱说话,也不能多说话,否则很可能让人笑话。贾南风在做太子妃这些年已经把司马衷操练的服服帖帖,简直比自己老妈教训老爹贾允还要在行。所以晋惠帝在龙椅上就成了个摆设,大臣们商议政事,他不插嘴,表情肃穆坐的端端正正,毕竟他还是皇帝,等到商议出了结果还的象征性的征求一下他的意见,这是非说话不可了,晋惠帝就说甚好,准奏,不管大臣给个什么样的建议,他就是这四个字,多一个字也不肯说,因为恶婆娘交代过的。
大家都知道晋惠帝傻,但谁也说不清楚他到底是怎么个傻法,傻到了什么程度。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思维方式和正常人不一样。打一个可能不太贴切的比方,比如说路中间有一堆臭狗屎,普通人看见了,绕着走过去就行了,司马衷不会这样做,他穿着新鞋子高高兴兴打这儿路过,走到狗屎跟前的时候猛然停下已经迈出去的一只脚,这是什么?看着象堆屎啊,但是他心里不能确定,于是他弯腰扣下一块来丢进嘴里,细细一品,这回肯定了,就是狗屎。掸掸新鞋子上的灰尘司马衷心中一乐,幸亏提前尝了尝,要不然一脚踩上去还不把我鞋子给弄脏了?
这个比喻有点过,就为说明一个问题,他的脑容量太小。史书上对司马衷傻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他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从出娘胎开始就不太正常,属于先天性痴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司马衷小的时候是中人之资,正常人,还替他爷爷司马昭当过皇家金牌小卧底,只是后来种种外在因素导致他慢慢变傻了,我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司马衷登基以后,他父亲晋武帝的杨皇后自然要被尊称为太后。杨家在几十年间相继出现两位皇后,势力暴涨。这两位杨皇后还都算得上是厚道人,没有成天带着几个太监阴人玩儿,可这并不代表所有娘家人都很规矩。晋武帝对自己老婆的娘家人很照顾,特别是杨芷的父亲杨峻,这个老丈人没有什么出众的能力和表现,但沾了女儿的光,连年升官。杨老泰山先由府司马升为镇军将军,再升车骑将军,受封临晋侯,晋武帝病重时,任命杨峻为太尉、太子太傅,辅政大臣。因为太子傻,不但治理不好国家还会受人欺负,所以晋武帝得挑俩人罩着司马衷。杨峻这人名声不是太好,器小,晋武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为什么会选杨峻为辅政呢?再看看晋武帝精心挑选的另一个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个儿子,论辈分是晋武帝的叔叔,司马衷的叔祖,他小时候有才干,但越大越不中用,几次受命出征都大败而归,所以以后再没有被重用过,一直担任个闲职,这样一个庸才也被晋武帝提拔为辅政。历来皇帝选择托孤重臣的时候都要看其忠心,看其才能,德才俱佳的才有资格承担起托孤的重任。晋武帝选的这两个人忠不忠的暂且不说,才干上就不合格,难道是他病昏了头?
事情没这么简单,晋武帝这么做是有深意的。
西晋当时主要存在的几股主要政治势力如下:
一,士族。
士族这个在东汉时期被外戚宦官极力欺凌压迫的阶级到了西晋时处境有了极大改观,司马家族的政权就是由士族官僚阶级大力支持而取得的,作为回报,西晋立国以后许多政治经济举措全都是维护巩固士族官僚根本利益的,(比如著名的九品中正制)以至于朝野上下许多要害部门都由士族大家的代表所占据,满朝文武大部分都是他们的人,这一支政治力量人多势众,就连当年晋武帝想废黜贾南风时都不得不考虑考虑得罪贾允的后果。
二,皇室宗亲。
在西晋之前的曹魏政权时期,曹家的宗室一直被压制的很严,皇室子孙即便受封也都是有名无实,无兵无权的空头支票,所以当司马家取得士族阶级的支持后,轻而易举的便篡夺了曹家江山。晋武帝以此为戒,先后封二十多个长辈子侄为王,目的只有一个,牵制士族官僚,一旦他们心生异变,傻儿子司马衷不至于连一个帮手都没有。
三,外戚。
这是老牌子的政治集团了,在晋武帝统治前期他们并不吃香,毕竟外戚为祸的东汉王朝刚刚灭亡不久,血淋淋的经验教训还都历历在目。到随着二十多个藩王的出现,晋武帝心里也吃不准这些藩王们到底能不能平时老老实实呆在自己的封地,乱时挺身而出给司马衷撑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晋武帝不太放心,他逐渐有意培植外戚势力,用来制约诸藩王。
可以看出,这三方势力都是相互牵制的,士族官僚阶级掌握着大部分的实权,所以晋武帝挑选一个叔叔司马亮为辅政,看管约束士族,再用老丈人杨峻牵制司马亮,我不求你们多有才,不求你们辅佐太子创造出太平盛世,只要平平安安,不出什么乱子,大晋江山能在司马家手里一代一代传下去就算OK。
晋武帝为了给傻儿子铺平道路可谓是煞费苦心,只不过他千算万算还是算错了一招,他还是没把自己的老丈人看透彻。
杨峻此人才干是没有的,野心是大大的。受命为辅政之后杨峻不知从梦里笑醒了几回,皇帝是没几天好活的了,太子憨傻,杨家发迹真是顺应了天意。不过杨峻心里也有几分不爽,为什么?就因为还有个辅政司马亮,两人派系不同,以前也没什么亲密接触,自然搞不到一块儿去,若想独揽大权,必须先搞定司马亮。杨峻决定先下手为强,晋武帝还没咽气,杨峻就在宫里到处安插亲信,以便皇帝驾崩之后自己在第一时间就能控制局面,由此可见杨峻太心急,不是做大事的料。杨峻把人安排好以后就盼着女婿升天,谁知道晋武帝这天突然精神好转,他一看身边都换成了杨峻的人不由大吃一惊,也不顾杨峻是自己的老丈人,叫过来劈头盖脸骂了一顿,怎么着,看我不行了,要篡权?你想算计我,真是瞎了你狗眼窝。杨峻被骂了以后吃惊不小,他真没想到女婿如此难以捉摸,眼见是快没气的人了竟然又醒了过来,不但醒了,而且还骂了自己一顿。搞政治的人脸皮薄了不行,所以杨峻挨了骂以后就当什么也没听见,该干什么干什么。晋武帝在一生中有很多很多次后悔,这一次也没例外,大怒之下,他传旨另一个辅政司马亮即刻进宫。
晋武帝在中书省存有一份诏书,上面注明由司马亮和杨峻一起辅政,带着点遗诏的性质,这份诏书晋武帝的原意是要在自己死了之后再拿出来,但他看着老丈人的种种举动觉得不能等下去了。杨峻虽然年龄大了点但脑子转的还算快,他知道这份诏书如果真的宣读出来,司马亮马上就和他一样,变成名正言顺的辅政。杨峻才能不佳,不过到底是在官场上混了几十年的人,各种阴人的手段都比较在路,略一思索就有了主意。他装着没事闲溜到中书省借晋武帝的诏书观摩观摩,看完了以后没还,往自己怀里一揣。中书省的负责人华廙让杨峻把诏书还回来,杨峻赖着不给,把华廙急的要上吊,因为丢失诏书这个罪名够人死上十次的。面对这个又有权又有势的老无赖华廙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幸好晋武帝被杨峻气的不轻,刚清醒过来又气昏过去,所以没顾的上追究华廙,让他保住了一条命。为防止情况突变,出现什么意想不到的变化,杨峻决定马上篡改诏书,他把诏书上司马亮的名字抹掉,于是诏书就变成由杨峻单独辅政。
第二天,晋武帝驾崩。
杨峻终于把皇帝给盼死了,迫不及待的搬进太极殿,装模作样的开始辅佐傻皇帝司马衷。他借晋惠帝名义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讨伐司马亮,毕竟诏书是篡改的,自己这个独一无二的辅政当的名不正言不顺,留着司马亮始终是块心病,还是除掉他才安心。
司马亮胆子很小,晋武帝刚驾崩,他就慌了神,按说他应该进宫去给大行皇帝吊丧,但司马亮不敢,他害怕进宫以后杨峻黑了他。于是又悲伤又害怕的司马亮忍不住在皇宫外大哭起来,鼻涕一把泪一把,好不可怜。正哭着有人告诉他,别哭了,还不赶紧跑?皇帝下旨要讨伐你。司马亮一听这句话哭的更悲痛了,他知道那不是皇帝下的令,而是杨峻,现在杨峻就盯上了自己,以后还能有安稳日子过吗?老皇叔在宫外的痛哭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廷尉何勖对他说你也太没出息了吧,你是皇室至亲,是当今皇上的叔祖,德高望重,岂能轮到杨峻这个小人撒野?他私藏诏书就是天大的罪名,你不去讨伐他就算是便宜他了,还怕他来讨伐你?
何勖这些话说的有道理,以司马亮的身份,招呼几个兄弟侄子联合起来光膀子跟杨峻干架也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但司马亮这人端的是好涵养,胆子又小,到底不敢跟杨峻作对,他认为做辅政虽然是很威风,如果刚做了两天命就没了那绝对很没意思。所以司马亮痛哭过后没多停留,一抹眼泪使出了过去无数人使过以后还会有无数人使用的最佳计策:跑。三十六计走为上,什么东西都不带,轻装上路,连夜逃跑,一口气跑回自己的封地窝起来不敢露头,这也是一种向杨峻示弱的举动,杨峻本来准备一上台就拿司马亮开刀的,看他这么识趣,再为难他实在说不过去,于是乎放了他一马。
司马亮虽然窝囊但是还有几分自知之明,所以杨峻找他掐架的时候他一招不接直接跑路,跑回封地去当个富家翁,这是个明智的选择,明知道自己不行,硬拿脑袋往砖上撞?反观杨峻就愚蠢的多,他赶走司马亮以后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把朝政紧紧抓在手里,刚愎自用,凡事根本不跟人商量,全是自己说了算,对于其他大臣提出的建议,不管对也好错也好,一概不予采纳。晋武帝还没伸腿的时候杨峻就急不可耐的到处安插亲信,现在更是有恃无恐,把自己人塞的四处都是。如此专政只产生了一个结果,就是遍地敌人,很多人都对他不满,甚至还包括他的两个弟弟。
杨峻的两个弟弟杨珧和杨济分别担任着卫将军、太子太傅的职务,都是朝中重臣,和哥哥不同的是,这两人胸怀宽广而且知进知退,他们都明白水满则溢的道理,杨峻赶走司马亮的时候杨济就劝他不要这么做,杨峻不听,他认为弟弟实在混帐,胳膊肘朝外拐。杨珧和杨济都了解哥哥的性格,他们不但没有因为杨峻权势日重而高兴,反而认为总有一天杨峻的所作所为会给杨家带来灭门之祸。
果然,这场灭门之祸很快就降临在杨家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