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籍详情
加入书架
推荐票
金票
打赏
评论区
帝过皇昏 作者: 长雷 字数:4259 更新时间:2011-07-21 13:31:00

二 初登大宝

刘宏就这么被父亲责骂着坚持玩到了十二岁,直到有一天一群突如其来的人光临他家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暂时没法再玩下去了,因为有一件比玩更加重要的事情等着他去做。

公元167年。

这天清晨,家里其他人还都在睡觉,刘苌独自在院子里舒展筋骨,突然,几个身着官服的人出现在门口,高喊着圣旨到。

对于分封到全国各地的王侯来说,圣旨的到来意味着福或祸,不是行赏就是降罪,不会有皇帝闲着没事下圣旨去问候这些王侯。刘苌的双眼迷离了,在印象中,他只记得自己被封为这个倒霉的解渎亭侯时跪接过一次圣旨,也许是本家的皇帝哥哥偶尔想起了自己?应该是吧,因为他既没有机会为国家建功也没有能力给国家捣乱,他赶紧从床上把一家人全都提溜起来按到院子里跪着听圣旨。

圣旨很短,寥寥十数行字,宣旨人清了清嗓子,庄严的宣读了一遍。刘苌听完之后差点尿裤子。不过他并不是害怕,而是激动。圣旨的大概意思是:当今的天子桓帝已经驾崩,因他没有后嗣,所以要从近支的刘姓子孙中挑选出一个作皇帝,刘宏很幸运的被选中了。

刘苌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使劲掐了大腿一把,疼,确实不是在做梦,听完圣旨以后他下意识回头望了望跪在身后睡眼惺忪眼角还沾着眼屎的刘宏:这个不成器的儿子马上就是皇帝了?宣旨人读完圣旨后收起肃穆的表情,满脸堆笑的扶起刘宏,然后扶起刘苌。

转运了转运了,祖坟冒青烟了!刘苌赶紧跑回屋里把家里仅有的一点钱拿出来准备打赏来人,太少,他拔下老婆头上镀银的簪子,掂了掂,分量似乎还是不够,刘苌又跑进厨房翻出一块珍藏许久的咸肉然后一同塞到宣旨人的手里,兄弟收起来,不要嫌少。

老子终于要找回姓刘的美好感觉了。

遗憾的是刘宏并没有多高兴,主要是因为他听不懂圣旨的意思。他很不满意,他被父亲从被窝里揪出来不说,家里的那块咸肉还让人拿去了,刘宏恨不得等会儿跑出去抄近路打这帮人的闷棍。

从这一刻起,刘宏的命运被彻底改变了。如果没有这道圣旨,他可能会和他父亲一样,默默无闻的老死在河间,而现在,他即将成为主宰万里江山的皇帝。

改变他命运的,是个女人。

这个女人,就是汉桓帝的皇后,窦皇后,此时,她已经因为桓帝驾崩而被尊称为太后。桓帝实在是窝囊到了极点,非但在位期间倍受外戚宦官专横之欺,而且一子一女都没有留下,因此他死之后,连继承人都要临时挑选。桓帝虽然昏庸,但他的皇后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聪明人,在桓帝驾崩后,窦皇后敏锐的感觉到,把持掌握朝政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桓帝可以没有儿子,但大汉却不能没有皇帝。于是,她和自己的父亲窦武仔细制定了一个拥立新君的计划,第一,新皇帝必须在桓帝一支中挑选,这样挑选出的人会更有说服力,第二,年纪宜小不宜大,年纪小的易于掌控,第三,家族显赫,势力强大的不要,新皇帝如果有强硬的家庭背景做后台,对窦太后以及她的家族都是件很不愉快的事情,综上所述,刘宏很快就被确定为最佳人选,他是桓帝的近亲(堂侄),只有十二岁,他的父亲只是个闲散的亭侯。就这样,一个崭新的皇帝诞生了。

刘宏当然不可能知道这件事的内幕,自从圣旨到家后,他就被一大群士兵严密的保护起来,刘宏很郁闷,此时的他不要说去玩,就是上茅房都有人跟随,万分的不自在。刘苌为此专门和刘宏谈了谈,刘苌的态度是和蔼的,语气是可亲的,他也是见过些许世面的人,把这件事的重要性原原本本对刘宏讲了一遍,做皇帝的好处也给儿子灌输了不少,对别的,刘宏都没太听进去,唯独听到以后不用再受穷时,心里猛然一动,爹爹,咱们以后再也不用受穷了吗?

岂止不用受穷,刘苌内心里还是觉得儿子没有多大出息,天下所有金银以后全都是你的了,你还会穷吗?把你鼻涕擦干净。

刘宏乐了,就冲这一点,这工作,我干了。

刘宏要继承皇位的消息迅速传开。不但十里八乡的老百姓来看热闹,就连平时一些眼高于顶的地方官也颠颠跑来,送礼的,问安的,套交情的,遗憾的是这些人见不到刘宏,他此刻身份大变,不是谁想见都能见到的,即便刘宏的亲妈想看看儿子都要申请,更不要说外人。不过来客还是由刘苌接见了,尽管他现在仍是个亭侯但身价已猛涨了N倍,被接见者觉得虽然没有见到未来的皇上但已经很有面子了。若干年后,这些人已经分散在全国各地为官为民,最爱对人讲的一句话就是:想当年兄弟在河间的时候,跟万岁他亲爹是老交情。。。。。。

皇帝是不可能长期住在民间的,不久之后,光禄大夫刘儵与中常侍曹节带领一千多名羽林军浩浩荡荡开赴到河间,准备恭迎刘宏入京。对于这份差使,刘儵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约束部队,布置沿途关防,但曹节就不一样了,他的官衔是中常侍,高级宦官,混迹于宫中很多年,属于沾上毛就是猴儿的老油条,新皇帝近在咫尺,现在不搞好关系等待何时?一天三请安,万事挂心间,不但跟刘宏爹妈关系处的好,就连刘宏本人也被曹节的热心肠所打动,老曹,干的不错,我记住你了。十二岁的储君刘宏赞扬曹节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老家伙用不了多久就会掀起一场惊天波澜。

准皇帝刘宏就这样被人精心护送到了洛阳。

很多人此时心理是极为紧张的,包括窦太后,她并不认识刘宏,甚至在挑选新君之前她都不知道世间还有解渎亭侯这一家人。窦太后之所以挑选上刘宏就是因为他符合所有的条件,自己的计划能不能成功,窦家能不能权倾天下全都要看这小子了。窦太后在刘宏入京之后马上就安排两人之间第一次会晤。刘宏初次来到洛阳这座大城市后还没来得及多看两眼就被抬进皇宫,他完全被气势恢弘的巍峨宫殿所倾倒,房子盖的这么大!因为还未正式登基,所以刘宏还不能住到皇帝专用的寝宫,但临时居所的陈设是相当豪华的,刘宏恨不得把一屋子东西都打包塞进怀里带回河间去,父亲虽然在临来之前对刘宏讲了很多很多,但刘宏还是不太相信真会有免费的午餐,曹节来探望他的时候刘宏试探性的说自己很喜欢某件东西,希望搬家时把这件东西搬走,曹节恭敬的答道这整座皇宫就是殿下您的家,家里的东西自然都是您的,刘宏听后险些没有背过气去,原来爹爹真的没有忽悠我。

觐见太后对于刘宏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考虑到他是首次出席如此隆重的场合,所以专门有人教刘宏觐见太后时必要的礼节,教了很多遍,刘宏也表现出了罕见的耐心和学习热情,但真正见到太后的时候刘宏还是忘了不少步骤,不是他记性不好,而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和那个高高在上宛如西天王母一般的女人给他的震撼太大了。这并不能完全怪他,毕竟他只是个来自乡下的十二岁少年。

窦太后没有因为刘宏的失礼而生气,相反,她非常满意。刘宏显然已经被威严和气势所震慑,连话都说不利索,不但看上去没有一丝少年人的灵气,甚至还有点智障的嫌疑。窦太后需要的就是这样的皇帝,随即拍板,就是他了。

公元168年正月二十一日,刘宏正式登基,改元建宁。

从此,刘宏每天都坐在一张半条马路般宽阔的大椅子上接受下面文武百官的跪拜,除此之外他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做,该说的该做的都由垂帘后的窦太后替他代劳。

大臣们有了新老板,百姓们有了新皇帝,四海归心,举国同庆,就连监狱里的犯人都提前出狱了。刘宏明显感觉到了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他说话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职位高低必须全都跪着,吃饭睡觉穿衣撒尿都有专人负责,不但一顿饭倒掉百八十个菜,连衣服从来都不穿洗过的,除去每天朝会以及两次给太后请安之外,刘宏其余时间都很自由,随着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他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开心。皇宫里有很多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可以随意的玩,没人敢指责他,相反,所有人都在配合他,生怕他玩的不尽兴,因为他是皇帝。

他是万物的核心,是这个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高高站在权力的顶峰,伸出一只手掌就能主宰万人的生死荣辱。只是此刻刘宏还不知道,在他的手掌之下,几股汹涌的暗流已经开始互相撞击。

暗流一,外戚。

所谓外戚,就是皇帝他妈,他老婆,他老丈人老丈母娘以及大舅子小姨子等一群娘家人,因为跟皇帝攀上了亲家,所以身份显赫,无论是升官还是发财都比别人来的方便,一家人紧紧抱成一团,齐心协力,同呼吸共命运,握兵掌权,再由皇后吹吹枕边小风,权势大的一塌糊涂,纵观九州历朝历代,汉朝的外戚势力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暗流二,宦官。

宦官就是太监(汉朝时并没有太监这个词),是不完整的人,心理阴暗的人,远离了高级趣味的人。汉朝的宦官称为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他们常年出没在宫中担任各种职务为皇帝服务,深受皇帝信任,其中不乏有胆有识者利用皇帝的信任一步步分管、把持朝政,逐渐形成了以同门兄弟为主打力量的政治势力,是整个汉代唯一能与外戚集团抗争的团体,其影响之深远,唯有唐朝太监能与之相提并论。

暗流三,朝臣。

在汉代,朝臣是悲哀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被外戚和宦官集团所压制掌控,跟着外戚走,宦官一声冷笑:丫活的不耐烦了,跟着宦官走,外戚一翻眼皮子,兄台怕是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但朝臣集团常年出产性刚志坚,不畏强权的英雄人物,艰难的在外戚宦官激烈争斗中露一小脸,不论你千条计谋万般手段,反正我的功夫全在这张嘴上。朝臣集团是次一级的政治势力,虽然当时社会上的知识分子比如东汉太学里大批学生时常和他们保持高度一致,但这些人仍然无力和外戚宦官争雄,只能挤在中间跑跑龙套,当当帮凶或是冤大头,十足的配角。

宦官外戚这两大政治对立集团此消彼涨,明争暗斗,就连皇帝有时也被挤在中间无可奈何,灵帝刘宏只有十二岁,尚不能亲政,所以,夹板气一时半会还落不到身上,况且,此时的外戚集团,似乎占据着明显上风。刘宏为窦太后所立,这个刚刚死了老公的女人面上虽有些悲戚之色,但其实暗地里开心的不得了,连皇帝都是我立的,看你们这些死人妖谁还敢跟我斗,抽不死丫的!窦太后把一家人全都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担任领位职务:老父亲窦武功劳不小,大笔一挥,封闻喜候,拜大将军,兄弟窦机虽在这件事上没什么建树,但平时尊老爱幼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封渭阳候,官拜侍中(皇帝私人顾问),别人说闲话怎么了?我爱封谁我封谁,谁让我心情好,侄子窦绍年龄还小,封鄠侯,暂时委任个步兵校尉,窦靖封西乡侯,羽林左军就归你管了。

自家人一封完,窦太后心情很舒畅,但可以想象的到,宦官们的脸色是很不好看的,他们咬着牙和窦太后较劲,奏请封赏恭迎刘宏入京的中常侍曹节,窦太后当然不会答应,她恨不得宦官们都死绝死净才好,但事与愿违,朝廷上下依附宦党的人有很多,这时候纷纷站出来替曹节说好话,就连屁事不懂天天只顾着玩的灵帝刘宏也在背后说老曹人不错,况且,曹节在刘宏登基这件事上跑前忙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好把事做的太绝,无奈之下,窦太后只好封曹节为长安乡候。

其实这只是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之间一次试探性的交锋,更大的危机和波折已经孕育成熟,就待破壳而出。

作者的话
长雷

暂无